视频拍摄制作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刘通 杨秋兰
谢秀萍(右)和农户在收割稻谷。融水融媒体中心供图
10月18日,在融水安太乡培秀村,村民在田间展示稻鱼丰收成果。黄杏俏 摄
(资料图片)
10月18日,在融水安太乡培秀村,村民在田间展示稻鱼丰收成果。黄杏俏 摄
“苗岭梯田铺金芒,稻鱼相逐庆丰年”,金秋十月,稻香鱼肥。融水大苗山深处满眼都是熟透低垂的稻谷,安太乡小桑村的梯田里,游客在金黄色的稻田里摄影,苗族百姓拉着游客一起在收割后的水田里摸鱼竞技,共同分享收获季节的喜悦。
“融水苗族‘金秋烧鱼’的兴起,源于苗族千年的‘稻田养鱼’生态模式,这是一个民族为适应山区环境、维系生存而选择最优农技的古老智慧。”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自治区级三八红旗手谢秀萍向记者介绍。
谢秀萍是融水新农人代表,她2014年返乡创业,2015年在安太乡小桑村带头成立了合作社,依托“融水紫黑香糯”和“融水田鲤”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乡亲发展产业。
经过十年发展,谢秀萍和团队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稻护鱼、鱼肥稻”的生态循环密码,并将创新稻鱼种养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带动周边10个脱贫村、1260户农户参与稻渔种养,其中脱贫户316户,每年提供临时劳务就业80人,帮助留守村民及妇女年总增收570万元。
10月18日,参加广西第七届稻渔丰收节的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陈家勇副站长,强烈要求跟着谢秀萍到小桑村一带调研参观。
“谢秀萍团队对于特色稻的种养规范遵循自然规律,让禾花鲤在稻田里觅食除草、翻动土壤,既省去了农药化肥的成本,又让融水紫黑香糯更具原生态风味,鲤鱼也因摄食稻花格外肥美。产业的价值链延伸度大,有较高的示范作用。”陈家勇对大苗山的稻鱼共生高度肯定。
“我们通过‘统一品种、统一防控、统一收储’的有机标准化管理,团队辐射管理到的稻田不仅年产有机特色稻米2000吨,更收获了品质上乘的稻田鱼,实现了‘种稻、养鱼、增收’的目标。”谢秀萍介绍,依托“融水紫黑香糯”及苗族非遗黄酒酿造技艺,该团队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有机黑糯米黄酒、炒米茶、米醋等14个系列有机产品,实现了产品走出大山,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也让融水的生态好味道被更多人知晓。
谢秀萍在采用苗族非遗黄酒酿造工艺酿造粮食酒。融水融媒体中心供图
10月18日,融水镇小荣村金边禾花鲤种苗繁殖基地的试验稻田里,稻梗之间金色的鱼脊在阳光照射下闪耀,这是一条条禾花鲤在游食。
“‘稻田小区式综合种养模式’是我公司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专家一起,针对融水地形地貌研发的一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旨在帮助农户延续原有上千年的生活习俗,找出一条融水特有的山民生财之道。”融水融荣水产公司总经理贾庆光介绍,该公司在融水镇小荣村开辟了金边禾花鲤种苗繁殖基地,总场占地面积125亩,年产6000万尾以上本地金边禾花鲤种苗,年产金边鲤成品鱼500吨以上。
“我基地提纯选育的金边鲤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保护’品种、绿色食品认证、‘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种苗除供应本地养殖户外,还远销贵州省和湖南省市场,供不应求!”贾庆光介绍。
10月18日,广西大水面生态渔业产业联盟在融水落久水库四荣段附近增殖放流,以实际行动修复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刘通 摄
10月18日10点,数万尾北江光唇鱼、侧条光唇鱼、间鱼和波纹鳜等四种珍稀鱼苗和大头花鲢鱼苗,争先恐后地翻腾着跃入贝江水域。广西大水面生态渔业产业联盟在融水落久水库四荣段附近进行生态鱼放养,以实际行动修复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近年来,融水依托优质的水质资源,在落久水利枢纽建成生态鱼道与鱼类增殖站,系统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
“通过持续科学放流,融水每年安排超十万尾光唇鱼、花鲢等鱼苗回归自然,有效提升贝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水源地的优良水质。”融水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劲华介绍。
据悉,融水落久水库预计每年可产出优质有机鱼数百吨,并带动当地50余户水产养殖户发展节能高效养殖,拓宽销售渠道,实现户均年增收约4000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活水”。
10月18日,广西大水面生态渔业产业联盟在融水落久水库四荣段附近增殖放流,以实际行动修复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图为贝江流域四荣段水域。刘通 摄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