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认为国内银行股在经历三季度季节性调整后,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将迎来良好投资机会。
(资料图片)
追风交易台消息,10月20日,摩根士丹利亚太分析师团队发表研报,指出国内银行股即将在三季度完成周期触底。这是中国金融体系首次在没有大规模刺激政策下实现的"自然周期性触底"——M1增速反弹、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均在无重大刺激下完成。
研报分析,第四季度即将到来的股息派发、利率企稳、5000亿元人民币结构性金融政策工具支撑,以及更可持续的政策路径,都将支撑银行股重估。
分析师指出,过去依赖强刺激的投资逻辑已失效。新的关注点应转向那些在“自然出清”环境中盈利更早、更强劲反弹的优质银行。
历史首次,无大规模刺激的“自然周期性触底”
大摩强调,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没有大规模刺激和进一步货币宽松的情况下,实现了“自然周期性触底”。
这表明金融体系的风险出清已近尾声,行业正在从过去10年的风险控制模式转向发展模式。多个迹象印证了这一判断:
信贷增速与经济增长更匹配: 截至2025年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放缓至8.7%,贷款增速放缓至6.4%。这种温和增长与名义GDP增速更为匹配,有利于银行资产收益率的稳定。
(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率放缓至8.7%)
企业流动性与信心改善: 与此同时,M1(狭义货币)和企业活期存款增速自2025年初以来持续加快。这在历史上是企业流动性和经营信心改善的积极信号,意味着风险正在缓和。
(自2025年初以来,企业存款持续增加,尤其是活期存款)
供给侧结构优化见效: 在“反内卷”政策引导下,制造业资本支出增长放缓(从7月的6.2%降至9月的4.0%),信贷流向更为理性。这有效缓解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差距在9月份已经闭合。其结果是,尽管短期宏观增长放缓,但工业企业利润正在逐步改善,PPI同比降幅也在持续收窄。
(PPl指数环比保持稳定)
告别“大起大落”:中国银行业进入稳健发展新时代
报告认为,中国金融业已经进入一个相对良性的长期经营环境,银行股的估值重估将持续。其核心驱动力有三个:
高风险资产持续消化: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流入,高风险资产规模正在平稳下降。大摩预测,高风险资产占总信贷的比例将从2024年的9.2%在未来几年内下降至3%左右的低位。这将显著降低中国金融股的风险溢价。
(高风险资产的变动情况)
温和而稳健的信贷需求: 政策不再追求信贷“大起大落”的刺激。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下,信贷需求将保持每年5-6%的温和稳健增长(略高于约4%的名义GDP增速预测),这足以支撑银行获得合理的资产收益率和稳定的净息差。
居民财富向银行股转移: 随着影子银行受到严格监管和房地产泡沫的消退,居民可选择的替代投资品减少。庞大且仍在增长的居民金融资产(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达297万亿人民币)将持续为银行股提供强劲的资金流入支持。
四大支撑因素推动四季度行情
报告认为,有四大关键因素将在第四季度共同支撑银行股的表现:
股息驱动资金流入: 银行通常在12月底和1月初支付中期股息,这将吸引资金流入。特别是考虑到自2022年以来居民金融资产持续强劲增长(2025年二季度同比增长12%至297万亿人民币)以及保险产品销售旺盛,来自险资等机构的配置需求将十分强劲。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年增长率加快至12%,而第一季度这一比例为10.8%)
基本面迎来拐点: 银行的经营压力正在缓解。即将公布的2025年三季报预计将显示,净息差(NIM)收窄压力温和(环比仅下降低个位数基点),手续费收入在资本市场活跃的带动下持续反弹。这将是验证哪些银行能率先实现利润复苏的重要信号。
政策支持“亲银行”: 新推出的5000亿人民币结构性金融政策工具(截至10月17日已投放2890亿)旨在补充项目资本金,支持信贷需求,且不会像“大水漫灌”一样对银行的贷款收益率造成压力。这一举措降低了经济下行风险和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
利率环境趋于稳定: 如果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在2025年剩余时间内保持稳定,将成为银行股的另一个关键催化剂。2025年至今,1年期和5年期LPR仅下调10个基点,远低于2024年的35和60个基点。稳定的LPR预示着贷款和金融资产收益率的稳定,打消了市场对利差持续承压的担忧。
(2025年以来,一年期和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均下调了10个基点)
分析指出,在当前环境下展现出更优的盈利反弹潜力和稳健的派息能力的银行股,将是捕捉本轮“新时代”机遇的优质选择。
(中国银行业H股和A股的股息率排序)
本文转载自“华尔街见闻”,智通财经编辑:蒋远华。
上一篇: 转给孩子!一份马上就能练起来的肌肉力量训练计划 新资讯
下一篇: 最后一页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