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民晚报讯(记者 乐梦融)昨天是亚运会倒计时100天,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的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进行采集,5000多年前的文明光辉与现代的青春活力在此刻交汇,碰撞出最美火花。那么,圣火为什么要选择从良渚采集?上海博物馆将于6月20日起对公众开放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将用5000年前的重量级文物娓娓道来。
此次特展从文物保护到文化展示,用文物来“实证”了5000多年前那个以稻作农业为基础,以“水城”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为特征的良渚古国。长江下游是中国早期区域文明发展高度的最典型代表,早在距今5800年前的崧泽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社会等级分化现象。又历经数百年积淀,良渚文化的先民最终在长江下游地区缔造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良渚文明的发现定位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时间坐标,突破了近代西方学术界建立起来的文明起源理论和发展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绵延不断的实证。”展览前言这样写道。而出土于崧泽·良渚文明的文物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最有力证明。
今天下午,文物点交工作在上海博物馆一楼展厅举行,两件重量级文物率先点交、入柜、调光。上海博物馆和浙江博物馆率先取出浙博的镇馆之宝“琮王”在媒体面前进行点交。这枚制作于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的玉琮重约6.5千克,1986年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堪称“琮王”。器型外方内圆,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的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即神徽),反映出良渚文化微雕技艺之精湛。琮体四周的方形凸面处,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神人兽面纹,以转角为中轴向两侧展开。它的功用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琮是一种通天的法器,也有学者认为琮是宗教权的象征。据悉这件文物将仅在上海展出20天。
其次入柜的是一套组合文物——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同在1986年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良渚文化期间中国祖先的手工杰作。它由钺、瑁、镦三件文物组成。一柄豪华的玉钺包括钺身、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镦。浙江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何秋雨指出,玉钺体量较大,是目前唯一一件琢刻神徽和鸟纹的玉钺,有“钺王”的美称。钺身淡青带墨绿色斑。弧刃,两面刃角处均刻有图像,上角琢刻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神徽,下角琢刻鸟纹,图像与“琮王”一致。钻孔较小,上方较为粗糙,隐约可见刻划痕迹。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2022年夏天,“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开篇之作“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成为申城最热的文化盛事。本次“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作为“何以中国”系列的第二个大展,将目光聚焦约五千年前后的长江下游地区。这里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核心,在水稻栽培、犁耕技术、手工业制作和玉礼器等多个方面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良渚文化是东亚地区最早迈入早期国家形态的区域文明,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浙江是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的重要或主要起源地,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的独木舟、水利设施等的发明发现地。为了使观众朋友们能更加全面了解崧泽、良渚文化及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模样,展览期间,上博策划举办多场专题学术讲座以飨观众。6月19日,上博将举办本次特展的首场讲座,由专家解读“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期将持续至10月8日。
上一篇: 大通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2023-06-16】
下一篇: 最后一页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