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小麦陆续进入集中收获期。不过,5月下旬,由于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过程,局地出现短时强降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发生“烂场雨”,导致局部麦田倒伏或被淹、部分成熟小麦发芽霉变,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民种粮收益。农业农村部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保险一直对于我国防灾减损、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农业保险的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费补贴不断增加。2022年,农业保险为近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6万亿元;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34.53亿元,同比增长30.3%。
(相关资料图)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经济补偿功能,尽可能减少小麦种植农户损失,各农业保险承保公司多举措做好小麦保险查勘和理赔工作,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保险业多举措开展理赔减损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河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年种植小麦8000万亩,年产量700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河南省在全省持续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其中,小麦保险的保障水平由447元/亩提高至1000元/亩。同时,河南省指导各县市区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广大农户自愿参保。截至2023年2月,全省小麦承保面积已接近5704万亩,小麦完全成本保险5637万亩,为近550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67亿元。
为应对“三夏”期遭遇“烂场雨”,河南省财政厅、河南银保监局等部门均下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小麦保险理赔工作,尽可能减少农户损失,护航“三夏”农业生产有序推进。
5月30日,河南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小麦保险理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农险承保机构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及时高效做好小麦保险理赔,确保受灾农户生产生活稳定。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相关规定,及时将本级财政应负担的保费补贴资金足额拨付到位,积极支持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开展赔付,保障小麦保险理赔工作顺利进行。
6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印发专项通知,召集主要农险承办机构现场推动部署,要求各农险承办机构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迅速响应、全面动员、压紧责任、强化落实,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特事特办、急事先办的原则,提高夏粮理赔服务质效,尽可能减少损失;最大限度畅通报立案渠道,及时了解农户受灾受损情况,优先处理夏粮理赔报案。建立夏粮理赔绿色通道,充分运用无人机、遥感等科技手段,优化查勘定损方式。简化优化理赔流程,统筹内部资源加快理赔工作进度,提高理赔效率,积极开展预赔付,严禁拖延赔付、降额赔付、无正当理由拒绝赔付。
6月8日,江苏省农业保险工作小组印发了《关于积极做好“三夏”期间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要求聚焦聚力协同配合,做精做准承保理赔,落实落细服务保障。
记者获悉,包括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太平财险、中华财险、中原农险、国元保险、永安保险在内的多家险企迅速响应,主动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及时排查各地区小麦发芽、霉变、倒伏、减产等情况,根据受灾类型、受灾程度,统筹安排查勘、理赔具体工作。此外,不少险企运用了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进行辅助查勘和小麦灾情摸排,提升理赔服务效率。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中原农险承保河南省97个县区冬小麦3473万亩,覆盖农户348万户次。作为河南省“三农”风险保障主力军,中原农险高度重视、提早谋划、协调联动、落实责任,在保障农户夏收中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切实为河南省“三夏”生产保驾护航。
中原农险农业保险部副总经理侯盛楠对记者表示,截至5月30日晚,为保障“三夏”生产,中原农险派出了130个业务指导组协助工作,农险主要人员力量全部下沉一线。目前已投入查勘与保障人员1548人,聘请各类农业专家412人,发动23137名协保人员参与踏查摸排,投入防灾减损资金2100万元,投入各型无人机210架,匹配高分卫星影像解译实地采样300余份。截至5月30日24时,已完成案件查勘18674件,报案查勘率90%。下一步,中原农险将持续加大服务力度,应赔尽赔,快赔早赔,夏收作物报案后24小时内进行查勘,48小时内完成立案;经查勘定损,对绝收全损夏收作物3日内赔付到位。
中国人保官方发布的消息显示,中国人保全力服务夏粮抢收工作大局,各属地分支机构快速奔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开展理赔服务,以实际行动发挥保险“稳定器”作用。截至目前,中国人保各级机构已投入查勘人员1540人,查勘车辆786台,无人机7架,聘请农业专家111人。
截至6月2日,太保产险河南分公司根据小麦受灾类型、受灾程度,统筹安排农险、车险、非车险三大条线查勘人员315人、协办人员3200余人,查勘车450辆,大型固定翼无人机12架、多光谱旋翼无人机118架,全面核查农田受灾受损情况,做实做细小麦理赔服务工作。
此外,记者采访获悉,由于小麦受灾情况各异,部分险企对损失较重的受灾农户启动了预付赔款机制。个别险企在具体赔款金额确定前将按照不低于预估赔款60%的比例进行预赔付。
更加注重预防提效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农业保险大多发挥损失补偿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还应将“保”转变为“保+防”,利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对不同区域、不同成长期的小麦进行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并根据防灾防损图谱,以点对点指导方式,与农户交流防治经验,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灾减损功能,为农户提供及时、精准的预防控制措施,形成“事前预防+保中控制”的风险管理模式。
一位农业保险公司资深理赔专家对记者分析表示,在风险评估与规避方面,险企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评估该地区发生类似灾情的概率,并制定相应的规避计划,例如在种植方案中采用一些比较耐旱、耐寒、耐病或耐虫的小麦品种,使得产量和质量更具稳定性。在预警与监控方面,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实现对小麦生长情况的实时监控。当出现灾情时,可以及时向农户进行预警,以减少损失。同时,建立小麦灾害保险机制,将风险分散到更广泛的范围,以免农户承担过大的损失风险。在确定保险方案时,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合理制定保险费用,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今年2月召开的2023年全国财产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增保障、控降风险、保险为民”,着力开展“保险增量、风险减量”行动。着力开展“风险减量”行动,做好前置减险、合规控险、精算计险、稽查化险、处置出险工作,提升“防”的能力、“减”的实效和“救”的服务,不断控降社会风险、行业风险,为建立公共安全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保险保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风险减量管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前置性,从被动的“靠天吃饭”向积极主动参与风险管理转变,通过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减少社会风险总量,增进民生福祉。另外,“防患于未然”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农业保险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报告指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精准高效,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流动、数据共享和科技支撑建立风险量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建设好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集行业之力,建设好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保险数据互通互联,建立财政补贴按单结算的信息化服务机制,在财务、资金、业务方面实现数据融合,为农业保险科学化运营管理提供精准全量的数据支撑。二是实现农业风险大数据共享共用。从农户、标的和灾损数据着手,保险数据、农业数据和风险数据全面融合与渗透,实现农业保险信息的可追溯可评价,最终精准统计到每个农户、每个农业产业、每个区域的风险情况,为国家大食物安全治理提供精准量化支撑。三是要在实务场景中实现科技赋能,利用好遥感、无人机和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数字科技平台,赋能承保理赔等服务场景。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上一篇: 航宇科技拟发不超6.67亿可转债 上市2年2募资共5.52亿 天天热议
下一篇: 最后一页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