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消费 创业 汽车 商业 房产 互联网 纵横 聚焦 快讯 热点 手机版
资讯 > 商业 >

精彩看点:文旅新探|走进胡同制香馆,非遗手作迸发文化活力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5-08-13 14:20:26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迈进北京市西城区杨梅竹斜街的制香馆梓霖堂,馥郁香气扑面而来。“您好,这里是制香馆。”店员热情招呼,老板张伟正端坐堂前,指导顾客打磨香珠。

  店内,原木色调的空间分为两层,货架上琳琅满目地陈列着菖蒲、琥珀、玄参等几十种天然香料。与传统香铺不同,这是一家开放式的制香馆。顾客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亲手调配、制作专属香品。这份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是吸引年轻人周末排队前来的关键。

  传统香制作技艺,又叫药香制作技艺,是我国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用香、制香的记载。2014年,传统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旁的小型书架上,陈列着张伟珍藏的香文化典籍。

  “我接触香已经有25年了,”张伟拿起一枚刚脱模的香珠说道,“起初更多是想服务同龄香友,没想到现在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说话间,常客赵女士带着侄女、侄子走进店内。他们计划每人制作一串香珠,赵女士还要制作两个香囊。馆内提供的香方丰富多样,既有张伟从古籍中精心辑录的“五真香”“安魂香”,也有他结合现代审美自创的配方。

  兼具实用功能与饰品美感的香囊、香珠、香牌在店内最受欢迎。香囊的制作流程相对简便,研磨装袋即可;香珠、香牌则需经历碾材、和泥、醒香、制形、脱模等多道工序,至少需3小时。

  赵女士这次选择了名为“二苏旧局”的香方,其名源于苏轼兄弟的典故,香气典雅含蓄。“放办公室,工作烦闷时闻一闻,特别静心。”她在店员指导下,精确称量材料,再放入船碾中碾磨。

  来往的顾客,有的被传统香文化吸引,有的则是追求手作之乐。

  26岁的张汇淼正全神贯注揉捏手中的香泥,再小心压入模具定型。“抛下工作沉浸手工,反而更放松,是种解压。”她认为,网购香品鱼龙混杂,原料难辨,亲手制作不仅选材有保障,更赋予香品专属的意义。

  在梓霖堂所在的杨梅竹斜街,类似的手工坊并非个例。泥彩塑、木版年画、掐丝珐琅等各类非遗技艺在此汇聚。这条充满京味儿的胡同,曾在新中国成立前以“书局一条街”闻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今,它一面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一面融入了非遗体验馆、咖啡馆、文创店等新业态,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制香闻香的文化魅力,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追求中迸发新的活力。“药香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场景早已超越了传统祭祀,延伸至家居香薰、个人冥想乃至健康养生领域。”香十二手工药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益丽分析道,“年轻人青睐于亲手制香,背后反映的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与主动探索。”

关键词:
责任编辑:FG003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营业执照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