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消费 创业 汽车 商业 房产 互联网 纵横 聚焦 快讯 热点 手机版
资讯 > 动态 >

非遗焕新 我正青春⑦|一往情深的埙行者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1 20:17:47

新闻眼人间五月天,青春正奔腾。青年力量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火种。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以青春之力打破传统边界,用创新思维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力。他们或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让非遗产品变身时尚单品;或是借助新媒体平台,以趣味表达让非遗“破圈”传播;抑或是探索跨界合作,为非遗传承开辟多元路径。广西日报社爱上非遗(有梦乡村)全媒体工作室策划“非遗焕新 我正青春——对话非遗守艺人”系列报道,聚焦非遗领域青年传承者与相关从业者,以深度报道+创意海报的形式,记录他们用匠心守护非遗根脉、以创新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奋斗故事。期待通过这些青春身影,感召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共绘传统文化新篇章。

海报拍摄:谢琳琳。海报设计制作:韦若琳

《牡丹亭》的题记里有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相关资料图)

许胜达的微信名叫“埙行者”,他一往情深的对象是埙。

缘分是从2012年开始的。16岁的他在一部武侠剧里听到一段沉郁苍凉的埙乐,他被这种声音迷住了,当时他并不知道他所痴迷的这段音乐出于什么乐器,他开始疯狂地在互联网上搜索。他终于搞明白这个上尖下平的小巧乐器叫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它最早的形制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出土的小陶哨,形如橄榄,上有一吹孔,用于吸引猎物。

许胜达制作的古埙。记者 谢琳琳 摄 图片制作 实习生 韦芊芊

16岁少年,隔着屏幕迷恋一段似远古传来的乐音,曲中有天高云淡,有古朴旷达,牵动着他莫名地心往神驰。他的家乡濮阳市清丰县瓦屋头镇上并没有会吹埙的人,为了接近这个小众的冷门乐器,他从学吹笛开始入门。

实在按捺不住喜欢,他上网定购了一枚埙。他如获至宝般,成日埙不离手,甚至抱着它入睡。周围没有人可以教他吹埙,所幸互联网上有很多教程,他对着屏幕自学,模仿吹奏的动作,在家捣鼓了一两年终于吹响了埙所有的音阶。

许胜达制作的古埙。记者 谢琳琳 摄 图片制作 实习生 韦芊芊

父亲看他如此迷恋埙,决定送他出门学艺。他北上宁夏中卫,拜在埙界泰斗李蕴林的门下学艺。他在李蕴林门下一待就是两年,系统学习吹埙和制埙。学会了吹埙,便开始学制埙。

他的老师是制埙高手,教会他“炼泥、制坯、修型、调音、烧制、精调”等步骤,更是引导他体会到埙道不易,要真正摒弃杂念,沉心静气才能打磨出一件好埙。出师之后,许胜达开始天南地北的游学,抓住一切机会跟前辈“偷师”,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乐理知识、演奏技巧、制埙之道等,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成长。

许胜达制作的古埙。记者 谢琳琳 摄 图片制作 实习生 韦芊芊

2020年,他回到濮阳,开了一间工作室。

一头扎进去的这十几年,学成归来的他早已不是那个不识埙音的少年。如今的他,会吹埙、制埙,箫、笛、尺八、陶笛等民族管弦乐器均能融会贯通,且以师者的身份授艺,拜在他门下的学生已经有200—300人。

7月28日,记者造访许胜达开在濮阳市的工作室。他正在拉泥坯制作一枚埙,他垂手专注塑形,工作室摆满他制的埙,有一位学笛的弟子在等着他上课。他用自己制的埙吹奏了一曲《枉凝眉》,他说希望能传授给自己弟子的,不仅是吹奏的技巧,也是让他们感受到埙道的魅力。

许胜达正在给泥坯修型。记者 谢琳琳 摄 图片制作 实习生 韦芊芊

埙的声音沉静高远,他希望他的弟子能真正懂得埙音。无论人世如何繁杂,埙音在心,总能律己修心。记者在展柜上看到他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因为他的学成归来,他的家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埙、了解埙,那些因他而接触埙的少年,早早便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2023年,他从师父手上传承的“古埙制作与演奏技艺”被评定为濮阳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他则是该项目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许胜达制作的陶笛。记者 谢琳琳 摄 图片制作 实习生 韦芊芊

古人从风吹孔穴的轰鸣中得到大自然的启发,数千年后,仍有人选择依照先民吹土为声,享受着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

埙道奥妙,许胜达愿意做一个承上启下的埙行者传播埙道,让来自远古的埙音为越来越多人熟知。

许胜达正在制作古埙。记者 林晨 摄 图片制作 实习生 韦芊芊

关键词: 实况网 热点资讯
责任编辑:FG003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营业执照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