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6月19日消息(记者汪晓青)6月的青海,日头渐足,气温渐暖,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的光伏产业园区,不时传来“咩咩”的羊叫声,声音舒缓悠长,透露出羊群正处于午后饭饱的惬意状态。
在三三两两的羊群头顶,一排排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铺陈开来,如海般辽阔。羊群白色的身影嵌在蓝色的“光伏海”中,好似浩瀚汪洋中零星飘动的帆船。
牧光互补 昔日荒滩靠绿色“出圈”
(相关资料图)
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在许多当地村民的记忆里,这里是风沙肆虐、寸草难生的荒漠。如今,有关塔拉滩的新闻常见于报端,这里缔造着源源不断的电能,孕育着上百个生态光伏牧场。昔日平整、辽阔的荒滩,如今因为光伏产业和无垠的绿色草原而为人所熟知。塔拉滩写活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故事。
板上发电 板下牧羊的塔拉滩光伏产业园区(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这样的故事,青海希望被世界看见。
“每年5月下旬至9月中旬,村民的羊群会‘入驻’光伏产业园区,度过为期4个月的快乐时光。眼下‘光伏羊’的销售市场旺盛,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共和县铁盖乡党委书记赵晓刚说。
板上发电、板下牧羊。这份和谐共生的产业链,源自企业、村民和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默契。
2015年,黄河水电公司在光伏产业园区投入了600只羊,这种创新的“牧光互补”模式,有效解决了园区的锄草问题,实现了经济、环境效益的双赢,也丰富了清洁能源产业的内涵。
为有效利用园区草场资源,共和县铁盖乡政府积极与黄河水电公司沟通衔接,意图打造“光伏羊”品牌。就这样,铁盖乡拉才、哈汗土亥、下合乐寺等5个村的村集体藏系羊“入驻”光伏产业园区草场,成为园区常客。
截至2022年底,海南州光伏产业园养殖藏羊2万多只,年牧草产量达11.8万吨,年节约养殖场本720万元。
通过乡政府组织、村集体经济牵头、合作组织参与、企地共建的模式,当地探索出了一条光伏园区和藏羊养殖产业发展相结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不仅实现了光伏新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又推进了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舍饲半舍饲高效养殖与光伏生态修复“双赢”目标。
变废为宝 青海实现致富“镁”梦
位于祖国西北部的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这里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物种基因库”。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是青海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也是青海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位于青海省西部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钾肥供应着全国大多数农业主产区。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以钾肥生产为主。而作为伴生物,每生产1吨钾肥就要产生大约10吨水氯镁石。过去,受工艺技术限制,水氯镁石未能实现有效开发利用,成为制约钾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镁害”。
柴达木盆地境内的盐湖资源(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这是经过加工后的高纯电熔镁砂,这款产品可用于钢铁、冶金和有色等行业,也可用于制造高温陶瓷、绝缘材料等。通过技术创新和开发应用,我们将过去的‘镁害’变为‘镁资源’,‘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磊向记者介绍到。
在灯光的照射下,底部是青盐般的洁白,越往上颜色越翠绿、越清透,好似温润清亮的玉石。宋磊拿起一块高纯电熔镁砂(单晶)向记者展示到。
曾几何时,这些物质被视为“镁害”,制约发展,破坏环境。如今,“镁害”有了多种形态,多种用途,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这样“镁”的宝贝。
宋磊向记者介绍镁产品(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从塔拉滩上的荒滩变“海洋”,到柴达木盆地上的“镁梦”成真,青海不停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道路上探索。西部矿业作为青海省最大的资源型企业,近年来荣获的10所绿色矿山就是实践的证明。
“我们现在共有10座绿色矿山,其中7座为国家级,3座是省级。”据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谭生禄介绍,为严守生态环保底线,企业将“绿色”贯穿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绿色矿山,‘绿’在哪里?”
“我们的绿色矿山一是绿在工艺,生产工艺一定是节能、环保的。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一定是绿色环保的。第三是矿山的面貌,可绿化面积的利用率以及达到了100%。第四是在耗能方面使用的都是光伏、风电这些绿能。”谭生禄说。
热爱且执着 是使命更是承诺
6月15日,第三届(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在青海西宁开幕,这是一场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主题的生态博览会,是一个由政府、院士、智库、企业广泛参与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
第三届(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开幕现场(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在此次生态博览会现场,一场生态管护员摄影作品展别具亮点。草原上、石崖间,藏羚羊、雪豹、藏野驴的身影,雪地里、山水间,牧民群众生活和管护员巡护的场景……生态管护员们放下牧鞭,拿起相机,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美丽三江源。一幅幅摄影作品,也印证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美丽蜕变。
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探索,凝结于生态博览会,更体现在每一个青海人身上。
在距离第三届(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会场260多公里以外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生态管护员雅扎正在泽曲草原进行日常巡护。
作为黄南州泽库县2682名生态管护员中的一员,雅扎每天早晨要去草原站报道,然后带着自己的巡护任务,用双脚丈量泽曲草原。
空闲时间,雅扎会拍摄家乡的蓝天白云和一草一木,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因为泽库美丽的草原风光和雅扎淳朴的笑容,他的多个视频作品曾走红于网络平台,他也被许多人称为“网红”生态管护员。
雅扎在泽曲草原上做日常巡护工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不管是面对游客还是网友,雅扎都会真诚地向人们发出邀请,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和来到他的家乡。
“夏天是草原病害最集中的时候,我们经常要背着帐篷和干粮扎进草原深处,巡查的同时监督草原建设和保护项目的实施情况,在很多接收不到通讯信号的地方一待就是好几天。我们在巡护的过程中,不仅要看草场、河流,还要向沿途的牧户宣传最新的保护知识和政策。”雅扎说。
泽库县广阔的湿地(央广网发 雅扎 摄)
诚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在雅扎等越来越多的生态管护员的努力下,在更多“网红”生态管护员的宣传推广下,不管是泽曲草原还是青海,都会被更多人知晓,爱草护绿的使命和热爱会不断传递,生态环保的理念和行动会在越来越多人心中扎根,蔓延。
“请放心,我们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守护长江源头的。”
6月15日,在第三届(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来自全世界的嘉宾通过视频连线听到了来自青海各地生态管护员们铿锵有力的承诺。
以“生态”之约 谋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什么是青海?为什么在青海?
“青海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主要生态产品输出供给地,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不可估量。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今天,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给了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换道超车的新赛道。”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说。
走进第三届(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的现场,从展馆特装设计,到展品筛选陈设,从青海省生态产品展示,到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推广,无不突出“生态”特色。
第三届(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展厅内的青海生态产品展区(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本届生态博览会我们聚焦更生态、更国际、更中国、更青海的方向,首次邀请全国12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参展,同时在青海省内遴选10个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典型案例,旨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青海省商务厅服贸处副处长杨扬说。
在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展区,浙江省安吉县展现了以茶叶和竹叶“两片叶子”来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吉实践”;在云南展区,飘散的花香和茶香,引得许多参展商和观展群众围观;在江西展区,新能源汽车造型设计和续航实力是关注最多的话题;在青海生态产品展区,青海拉面、柴达木枸杞、青海三文鱼等农特产品饱受关注。
通过生态博览会的桥梁,青海展现着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实践经验,展示着有品牌、有特色的生态产品,讲述着有青海特点、高原特色的农牧业品牌故事,全面介绍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成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面向的是国际、展示的是生态、聚焦的是博览、期待的是合作。我们相聚青海,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这既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也是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必须要答好的时代课题。”陈刚说。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这份使命责任,扛在了每个青海人的肩膀之上,力量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最终都将凝结成一股强力,共同守护这绿水青山,共同进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探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上一篇: 一学校招英语老师要求环境工程专业 回应:非萝卜招聘 当前短讯
下一篇: 最后一页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