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识读甲骨文,今天给大家讲的两个字是:“陷”和“化”,一个是陷入危机,一个是化解难题,在古代又是怎么表现这相反的意思呢?
(近日台风天气恶劣,大家可别乱跑,避免陷入危险的环境中。)
“陷”xiàn
字形演变:
“陷”的初造字即“臽”。甲骨文①很形象,表明一个人掉进“陷阱”的意思。金文②是人掉进“臼”(“臼”字最初就是“阱”字的象形字),与甲骨文同义。只是正在“人”的中间有一个圆圈(表示阱口),说明人就是从这个口掉下去的。③是小篆的形体,近于甲骨文。④是楷书的形体,“臼”上部分是“人”形的变体。
字义解读:
“臽”字是个会意字,其本意就是“陷”。只是因为到了后世,已看不出人掉进“陷阱”的样子了,所以又在其左加上了“阝”(阜),表示一层层的,可以再爬上来。这个“陷”字从此就成了左“阝”右“臽”的新形声字,“臽”字也不再用了。
“臽”(陷)字的造字本义即为跌入、坠入。例如:“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国语•鲁语上》)韦昭注:“陷,坠也。”
“臽”(陷)字由此造字本义可以朝着如下四个方面产生引申义,各引申义又可以产生下一级别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陷阱、坑穴的意思。例如:“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韩非子•六反》)再如:“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汉书•晁错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陷,阱也。”
由此又可以产生如下三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缺少、不足的意思。例如:“满如陷,实如虚。”(《淮南子•缪称训》)高诱注:“陷,少也。”
二是表示过失、缺陷的意思。例如:“齐闾丘来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于恭。’”(《国语•鲁语下》)韦昭注:“陷,犹过失也。”
三是表示陷入某一处境无法脱身的意思。例如:“林冲看时,见那八百里梁山泊,果然是个陷人去处。”(《水浒传》第十一回)再如:“咱们现在孤零零陷在这儿了。”(张天翼《蜜蜂·路》)
其二,表示埋没、淹没的意思。“陷溺”一词在古文中常遇见,它就是“淹没”义,如《后汉书▪明帝纪》:“百姓无陷溺之患。”
由此又可以产生出覆没、陷落的意思。例如:“彘子以偏师陷,子罪大矣。”(《左传•宣公十二年》)
其三,表示陷害的意思。例如:“三长史皆害汤,欲陷之。”(《史记•酷吏列传》)
由此又可以产生出攻破、深入的意思。例如:“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吕氏春秋•贵卒》)
其四,表示刺入的意思。例如:“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难一》)
由此又可以产生出嵌入的意思。例如:“故请刻石以记之,而陷置于壁间,俾来者得以览观焉。”(唐·韩愈《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
请注意:“臽”字与“舀”字形音义均不相同。“舀”读为 yao (咬),其上是爪(手),其下是“臼”,也就是伸手到臼中舀东西的意思。从“舀”得声的字如“蹈”、 还可以引申为“滔”、“韬”、“稻”等。从“臽”得声的字如“陷”、“阎”、“焰”等。可见“舀”与“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万万不能混淆。
“化”huà/huā
字形演变:
这是“春风化雨”的“化”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的倒立之人,可见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就是“变化”。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类似。③是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的形体。
字义解读:
左民安在《细说汉字》中认为“化”字本义应为“变化”,甲骨文中一正一反的人形会颠倒变化之意,这也是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如《国语.晋语》韦往:“化,言转化无常也。”《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这是说鲲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就叫大鹏。
《说文》:“化,教行也。”所谓“教行”也就是“教化”。而“教化”之义那是从“变化”义引申出来的,如王充《论衡.佚文》:“无益于国,无补于化。”也就是说对于国家无益,对于教化无补。
由此又可引申指化生之物,表造化、自然的演化或规律。例如:“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礼记•乐记》)
由变化又引申为“质变”,如“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圣诚为能化。”(《礼记•中庸》)也可引申为“死”,例如:“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孟子•公孙丑下》)朱熹注:“化者,死者也。”。
“化”也指改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如:“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乾》)又引申为受感化、受感染,如:“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吕氏春秋•大乐》)
“化”也有表示消化的意思,即物体消融、改变形性。如:“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不治。”(《素问•气交变大论》)又可引申比喻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如:食古不化。
“化”还作消除,去除之意。例如:“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脾胃……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引申为消散,消失。例如:“名与朝露皆晞,体与蜉蝣并化。”(晋·葛洪《抱朴子·嘉遯》)又引申为焚烧。例如:“化讫,收其骨殖皆成灰,不可拾。”(宋·赵叔向《肯綮录•火骨成灰》)
小思考:陶潜《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无恨。”这里的“化”是什么意思?
【答案:这里的“斯”是语助词;“化”是表示“死”的委婉说法。原意为:我现在死了,可以无恨了。】
走进甲骨文,就像走进古人的生活,感受古老年代的独特文字魅力。今日甲骨文学习到此,下期我们再见。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