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房屋公摊面积问题再度引发舆论关注。有媒体报道某地新交付的楼盘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业主拿到手实际可用的套内面积仅有60多平方米,公摊占比高达46%,令人不可思议。
对此,有媒体发文称公摊面积存在多年,伴生的一系列乱象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关于公共空间的计算,始终是笔糊涂账。如果购房合同上不注明得房率、套内面积等详尽数据,老百姓购买期房很大程度上如同“开盲盒”。
公摊面积究竟怎么算
买过房的人都知道公摊面积的存在,它是指商品房销售中应分摊计入销售面积的商品房中公共建筑空间的面积。简单来说:房屋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
据了解,我国在2000年开始实施的《房产测量规范》中早已对分摊的公用面积做出了详细规定,电梯井、楼梯间、公共门厅、地下室、警卫室等区域都包括其中,这些面积会分摊到每一户。
然而,公摊面积究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公摊面积多少才算合理?绝大多数购房者并不清楚。
目前市场上公认的住宅公摊标准大概是:7层以下:7%-12%,7-11层:10%-16%,12-33层:14%-24%,别墅类:1%-8%,一些超高层住宅的公摊率可能会达到30%。实际购房中,“最牛公摊”频频出现。
“对购房者而言,顶多只能测量自己房屋内的套内面积。而公摊部分具体测哪里?按照什么标准去测?几乎没有人能搞清楚。”采访中,有市民表示,现在小区出售出租地下车库、内部经营性场所等,这些都是算作公摊面积分摊给每家每户。但在现实中,能够将业主公摊面积经营收益返还的情况极少,自己真金白银买来的面积却让别人来获利,本应属于业主的收益不知去向,想想都觉得这笔钱花得冤枉。也有市民表示,在新房未拿到手之前,购房者很难看到房屋“庐山真面”,对于实际的公摊面积也无法去测量,通常都是开发商说多少就是多少。另外,小区房屋的物业费和供暖费等也都是按照公摊面积收取的,一直以来,这笔钱大家也花得糊里糊涂。
取消公摊面积将是趋势
为减少矛盾的发生,取消公摊面积,提高房地产市场透明度,探索用套内面积替代建筑面积计价,将公摊面积“水分”挤出去的呼声近年来也越发强烈。
据了解,早在2002年,重庆就实行以套内建筑面积作为商品房计价依据。到2019年2月23日,住建部官网发布了《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这也是主管部门首次提出按套内计价方式交易。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全面取消公摊面积将是一个趋势或者方向,但是操作起来并非一蹴而就,在过渡阶段,相关部门可在明确公摊面积范围、标准上下功夫,实现源头治理,加强全流程监管,及时封堵漏洞,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
首席记者 龚伟芳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