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上海新华社区
上生新所附近的孙科别墅旁边,
一个20平方米大的透明玻璃屋引来围观。
从10月11日开始,
每天17:00到第二天17:00,
每一个24小时,
这间“玻璃屋”会迎来一位新主人。
他或她必须要在这间屋子里独处,
而且得待满24小时。
路过的游客也充满了好奇:
他们为什么待在玻璃房里?
不在乎隐私吗?
怎么上厕所?
原来,
这是2021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
演绎区里的“24小时独处计划”,
经过前期筛选31位挑战者集结于此,
每个人需要独处24小时,
为了参与此项挑战,
有人还特意乘火车从外地赶来。
照样写写日记
发发呆
特意从外地赶来的挑战者是一个女孩,她姓占,在杭州从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10月30日下午5点左右,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整理自己的行李,非常简单,只有一个黑色背包,包里有帽子、杯子、洗漱物品和几个本子……
20平方米的玻璃屋里配置有一床、一桌、一椅、一灯及花露水、矿泉水等日常用品。“看到招募,我就报名了,没有太特别的理由,脑子没有太用力思考后就做出的决定,就是心脏和感觉下的判断吧。”占小姐告诉记者,除了上厕所、买吃的之外,24小时就待在这里,写写日记,而这次独处的收获就是找回了写日记的感觉,有种自由的感觉。
在记者和她的攀谈过程中,不断有市民从玻璃屋外向里张望,满脸疑惑和好奇,一位阿姨告诉记者:“24小时待在这里,怎么上厕所和吃饭呀,一点隐私都没有。”但也有市民跃跃欲试:“这个还能报名吗?独处在这里或许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值得挑战。”
“主办方给我配备了钥匙,如果需要上厕所会将门锁上,去附近的卫生间,其余时间都待在屋里。”占小姐告诉记者,在独处的24小时,参观的人们都很有礼貌,基本上你不眼神接触,就不会来打扰你,有些太好奇的会敲敲玻璃,问几个问题。“最可爱的就是小孩子了,有一对红衣双胞胎男孩想从窗户口翻进来,同行的黄衣小男孩戴着红领巾,叮嘱我让我不要说话。还有两位小女孩进来参观,我邀请她俩签了名。两只猫被邀请进来躺了我的床,一只叫橘子,一只叫桃子。” 占小姐笑言。
谈及隐私问题,隐私在她看来分两种,一种是表象的,能被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直接通过五官获取到的。而另一种则是内里的,只能通过深度沟通交流,交换分享,才能体会到感受到了解到的。“对于全透明的环境并没有太多顾虑,虽然这次参观得人着实有点多,但我内心深处的隐私别人并没法窥探到,他们看到的之前很表面的我,可能甚至是虚假的我,所以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独处,让我不再那么在意和害怕他人的目光”另一位挑战者是一个来自河南郑州的小伙子,17岁的小孙在上海学法语,看到招募觉得很好玩就报名了。小孙穿了一身白色系,从卫衣到裤子和鞋,是一个阳光男孩,这次他还特意带了双白色的拖鞋,说这才和MUJI风装潢的玻璃屋风格相搭。
独处的24小时,他在写字和音乐中度过——听着Maisie Peters写出自己的内心。晚上享受啤酒与卤味的碰撞,清晨喝到了第一杯咖啡…..随身还带了本余秀华的《月光落在左手上》:“在五月之末,万物葱茏也不能覆盖,山水退让,而你若来,依旧被一个幻影溺灭…. ”他还在里面翻看着曾经走过的各个咖啡馆的手帐:drippers、质子….这些他所喜爱的馆子曾经尝到的风味,咖啡的价格与服务,都记录在属于他自己的本子上。
“我是闲不住的,几乎每天都要在外面走一走,所以我平日并不会真正的独自在家一整天,就很难静下心来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写文章。通过独处,我发现我还是蛮喜欢去写一些东西的,同时在玻璃屋里有着更多的思考。” 小孙说,当然也帮助他不再那么在意与害怕他人不同的目光,毕竟在盒子里那种被“观赏”的感觉是被无限放大的。
小孙最擅长的是与人互动,这在他独处的24小时得以全然发挥,他遇到了法国人一家三口,用法语和法国小孩,还用拍立得为他们拍了照;加了一位路人的微信、和上海阿姨谈论里昂这所城市,这些在他看来都是一种收获。24小时独处,一个透明实验室从10月11日到11月11日,将有31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参与者来到这里接力"24小时独处计划",他们的独处痕迹将以访谈等形式进行收录,作为"时光切片"留存。
活动组织者告诉记者,独处,在当今社会越来越稀缺,人们被互联网以及各种社交软件所包围,几乎已经享受不到属于个人的独处时间了。他希望设立一个有仪式感的空间,被观察的独处,去思考当下的社会现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参加这项挑战的以年轻人居多,女孩子居多,他们没有对独处的恐惧。参加活动的都是普通的公众,挑战者在24小时里不会被限制自由,饮食起居和平时差别不大,也可以带自己喜欢的东西进来。
“24小时独处计划”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
有网友认为:
这样行为艺术蛮好的
不收房租自己可以住一年
有网友表示:
动物园的动物就是这样
有网友认为:有网络就没有意义
有网友质疑:被围观就不是独处了
还有网友担忧:消毒了吗?
你怎么看?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