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编制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3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布。报告显示,通过持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科技创新,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实现协同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压舱石”。
自2021年3月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中国科学院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份,针对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难题展开联合攻关,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科研团队创新研发黑土保育技术20余项,研制专用农机装备20台套,建成7个万亩级示范区,累计推广面积3.26亿亩。创建的“龙江模式”“梨树模式2.0”等保护样板,系统破解了黑土退化机理,构建起全域监测与智能管控体系。项目成果显示,示范区内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平均提升0.5个等级,侵蚀沟治理成效显著。
报告显示,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东北粮食产能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大豆种植面积从2015年低谷快速恢复,形成“稳粮增豆”新格局;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方面,东北商品粮调出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优质粮食工程成效显著,黑龙江省优良品种对粮食增产贡献超45%,吉林省优质作物覆盖率突破80%,“黑龙江好粮油”等品牌体系初步形成。
科研团队通过系统评估发现,东北黑土区仍具有显著增产潜力。中低产田改造可释放巨大产能,现有后备耕地资源565.4万亩,三江平原等地生产潜力达9697.44公斤/公顷。
上一篇: 青年午校课堂“一座难求” 人工智能公益培训何以如此受欢迎
下一篇: 最后一页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