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推进,每集仅数分钟的微短剧,以高潮迭起的剧情和层出不穷的“爽点”不断地刺激着观众,收获大批拥趸。
高歌猛进的微短剧,正成为影视行业的新风口,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面对流量井喷的微短剧市场,江苏如何占得一席之地?微短剧市场的迅猛生长,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江苏微短剧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与江苏微短剧业内人士对话,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抛却“爽剧”俗套,江苏探索微短剧题材创新
(相关资料图)
今年3月,由南京澜映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我是猎手》上线,通过“青春与热血凝结的反诈之战”,让观众了解网络诈骗的“千层套路”。上线仅一天时间,这部短剧就冲到腾讯视频短剧榜第一,此后在全网长时间霸榜。《我是猎手》编剧王方透露,这是一部鲜活的“反诈指南”:以校园贷、“杀猪盘”、AI换脸诈骗、伪造录取通知书等真实案件为原型,讲述了影视编剧专业学生配合警方潜入诈骗团伙,挖出幕后黑手的故事。
在充斥着古偶、穿越、霸总题材的微短剧赛道里,江苏一些影视公司对市场有了“高看一眼”的理性认知,他们抛却“爽剧”俗套,探索普法、文旅、乡村等多元内容,为泥沙俱下的短剧市场注入一股清流。
微短剧《司法所的故事》是2023年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中唯一入选的江苏项目,该剧以社区司法所为载体,将基层司法所调解员的真实故事以艺术方式呈现给观众。编剧张宁宁从2012年起就开始关注司法所,10年来深入20多家基层司法所采访,将采访的故事和细节融入了剧本。
“微短剧不能只追求看得爽,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张宁宁认为,拍摄微短剧时,制作团队不仅要考虑流量需求,更要从质量和价值观上严格把关。
“为一部剧,赴一座城。”近年来,借助影视短剧IP效应,越来越多短剧取景地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江苏很多地方将微短剧与文旅消费巧妙结合。
苏州微短剧《一梦枕星河》融合非遗和古城保护更新等主题,以非遗项目苏扇的传承人朱依然与海归古城保护工程师沈枫携手为家乡贡献青春力量为引线,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苏州魅力。故事的女主人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扇技艺的传承人,梦想着复原“桐叶扇”,将苏扇推向世界舞台。男主人公是“古城细胞解剖师”,在古城信息采集过程中,展现出苏州在古城保护与更新上的经验与作为。
常州恐龙园立足当地特色,推出国内首部主题乐园奇幻甜宠短剧《我的恐龙男友》,以恐龙园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女孩作为驯龙师,邂逅了来自远古的恐龙男友的浪漫故事。剧中,恐龙园内的著名景点和游乐项目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南京微短剧《美食来敲门》,讲述了“厨房恐惧症患者”与美食家之间发生的曲折故事。剧中出现了秦淮河、夫子庙、明城墙等城市知名景点建筑,以及南京小笼包、蛋烧卖、凤尾虾等本土美食。
突破不仅体现在题材上,还体现在品质上。王方透露,《我是猎手》的演员均是科班出身,尤其是何政军、周笑莉等“老戏骨”的加盟,为微短剧增添了许多“电影感”,提供了品质保证。《一梦枕星河》总导演潘越说,在创作阶段,剧组不仅请教了范小青、叶弥等知名作家,还走访了如王健、盛春、姚惠芬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深入姑苏区平江路、32号街坊等古街小巷调研。区别于大多微短剧的单一叙事,该剧建构了“非遗线”“事业线”“爱情线”等多重维度,传递人情味和烟火气。
多地布局产业链,为微短剧行业赋能
微短剧市场的风口为文化产业发展催生新机遇,江苏多地瞄准微短剧赛道,布局从创作、拍摄、制作、发行到衍生产业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今年6月,南京市浦口区设立1.5亿元的网络微短剧产业基金,从剧本创作、取景拍摄、金融支持等方面推动微短剧全产业链发展。浦口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让微短剧能够链接更多产业,成为浦口区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
不仅如此,浦口还发布了10个微短剧免费取景地,其中既有响堂、老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埂莲乡、水墨大埝等底蕴丰厚的老牌景区,也有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华昌龙之谷、瑞凯梦幻庄园、九华村等美丽乡村和新型艺术空间,希望借力“微短剧+文旅”,推动浦口取景地“出圈”。
积极布局微短剧行业的还有无锡市滨湖区,依托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滨湖区从去年开始涉足微短剧拍摄,筹集近2亿元基金用于短剧开发、基地拍摄、专业人才、投流发行等方面。
微短剧脱颖而出的核心,在于有个好故事。无锡设立的“网络文学IP微短剧转化和交易平台”,让网络文学和微短剧实现跨界融合。目前,无锡已完成216部剧和50部海外小说作品的转化,涌现出《庭外》《可爱的坏家伙》等一批精品网剧。
今年4月,滨湖区还成立了“喜莱坞中短剧基地”。“基地由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1号摄影棚改造而成,占地600平方米,不仅有多场景的布置,还能实现动作捕捉和虚拟制片等功能,令现场拍摄更加高效。目前,该基地有7部微短剧同时在拍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提高剧组的拍摄效率,园区搭建了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免费提供从项目立项到拍摄制作再到审核等一系列管家式服务。
同样将目光瞄准微短剧拍摄基地建设的还有扬州。6月初,扬州大运河短剧产业基地揭牌。“有着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扬州处处是景,拥有短剧拍摄的天然优势。”运营负责人蒋大伟透露,下一步,基地拟投资8000万元建造实景片场,打造多个不同艺术风格的室内外场景,同时还将搭建LED全景数字化摄影棚,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呈现5D立体、动捕、元宇宙场景,打造沉浸式数字化影棚。扬州还牵头成立“中国扬州大运河短剧产业联盟”,涵盖影视制作、餐饮住宿、园林景区、酒吧娱乐、体育场馆、服装化妆、车辆租赁、艺术培训等短剧生态链企业和商家。
好内容+监管,助推微短剧向“精”而行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到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微短剧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内容格调低下、质量良莠不齐、题材同质化等问题也愈加凸显。
“很多制片方投资个三五万元,拍个七八天,最后出个粗制滥造的成片。”在南京韶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谢亮看来,微短剧的走红对内容创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无论媒介、呈现形态如何变化,观众对好内容的渴望始终如一,这要求短剧从业者必须学会讲故事,“当泡沫退去,能走得更远的,一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故事。”
在这一点上,蒋大伟与谢亮的观点不谋而合。蒋大伟认为,如今观众不满足于情绪上的“爽”,更倾向于有深度的作品,制作方不能一味炮制导向低俗、情节狗血的作品去博流量,低端循环对企业自身和市场都是一种戕害。他认为,相关的监管审核机制必不可少。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针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意味着微短剧正式进入“全备案时代”,扬州大运河短剧产业基地打算筹建“微短剧审核中心”,从剧本到导向等多环节为微短剧把关。
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永昶看来,目前微短剧生产整体上还处于良莠不齐的起始阶段,许多作品都带有娱乐文化快餐的特征,还没有形成艺术层面上的整体审美风貌。但他相信,随着监管政策不断趋严,势必会有精品化的微短剧作品涌现。在他看来,江苏发展微短剧有先天优势,因为江苏文脉悠久,还有丰厚的非遗家底,这些都是“好故事”的创作基石。
微短剧从野蛮生长到去芜存菁的过程,需要监管和扶持双向发力。王方说:“一方面要严守底线,强化内容审核、资质审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精品微短剧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评价体系等形成正向推力,引导其走上精品创作的道路。”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微短剧发展中科技的力量不可小觑,“短剧要‘向智而生’,加快AIGC技术与短剧创作的融合,尤其对于‘玄幻’‘科幻’等题材,AI技术能创造大量超真实景观,赋予微短剧以灵韵。”记者了解到,无锡非遗定制短剧《锡绣》,以AI大模型辅助拍摄,通过女性群像展示锡绣的魅力,非常震撼。
而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式,微短剧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也被寄予厚望。最近由中外联合制作的微短剧《釉色伊人》在无锡开机,该剧讲述穿越到明朝的中国和伊朗两国考古学生以现代人的视角,改革传统烧瓷工艺,提升瓷器品质的故事。该剧将使用英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借助微短剧的高流量,中国非遗将以另一种形式“出海”。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