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东一美术馆举行的“行云流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藏现当代中国绘画展”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此次展览的全部藏品都来自欧洲规模最大、成立最早的亚洲博物馆之一——巴黎赛努奇博物馆。
奇人郭有守慷慨捐赠
1874年,一位名叫亨利·赛努奇的银行家、记者兼收藏家在巴黎8区创办了一座博物馆。这是一座在旅行中诞生的博物馆,亨利·赛努奇在日本、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旅行时收集了数千件艺术品。
1898年,这座以赛努奇本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并很快成为亚洲艺术爱好者的圣地。此后,随着藏品数量与种类的增加,这座博物馆成为中国艺术和考古学的重要中心,也是亚洲文化在欧洲的重要展示场所之一。
赛努奇博物馆与中国艺术家有着深厚的渊源。1946年,“当代中国绘画展”在这座博物馆举行,展览汇聚了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中国艺术大家的佳作,同时也有一批留法艺术家如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赵无极等人的画作。展览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艺术家在法国艺术舞台的崛起。
赛努奇博物馆现任馆长易凯告诉记者,当年有10幅张大千的作品在展览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画作的灵感大多来源于他在敦煌的长期研究,而其中的《贵妃戏鹦鹉图》正在东一美术馆举行的“行云流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藏现当代中国绘画展”中展出。
当年的展览中还有4幅傅抱石的佳作,其中包括巨幅画作《暴风雨图》,这是傅抱石在重庆金刚坡生活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也在此次“行云流墨展”中展出。
1946年的“当代中国绘画展”成功举办后,张大千的10件作品由一位名叫郭有守的中国人捐赠给了赛努奇博物馆。1953年,郭有守又向赛努奇博物馆捐赠了76件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来自24位中国知名艺术家,包括沈尹默、傅抱石、谢稚柳、徐悲鸿、张大千、雷圭元、林风眠、庞薰琹、溥伒、溥佺、溥儒、陈之佛、齐白石、吴作人、于非闇、叶浅予等人。其中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都在此次“行云流墨展”中可以看到。
“郭有守是一个奇人。他是教育家、收藏家,更是连接中欧文化的大使,他让欧洲人见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东一美术馆馆长谢定伟对记者说。郭有守毕业于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前往法国巴黎深造。1928年于法国索邦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留法期间,他结识了中国艺术家徐悲鸿和常玉等人,同时还是著名艺术团体天狗会的成员。回国后,他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长、四川省教育厅长。郭有守的艺术收藏始于战时在四川避难的众多艺术家的支持。1972年,他将大量文物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中国水墨佳作回归亮相
郭有守当年的慷慨捐赠使一大批欧洲观众了解了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追求。如今,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跨越重洋,在“行云流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藏现当代中国绘画展”中亮相。这89件馆藏珍品被分为九大展区呈现。
“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走进展厅,观众就被一幅书法巨制吸引了目光。这是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书法作品。20世纪20年代,法国外交官乔治·勒孔特在汉口见证了康有为书写此轴,并在1947年将其赠予赛努奇博物馆,成为该馆收藏的第一幅现代中国艺术作品。
在康有为的书法作品边,是吴昌硕的《行书七言诗轴》。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篆刻家,吴昌硕以其独特的富于金石气韵的行书风格而闻名。这件书法作品是吴昌硕晚年抄录的旧作,诗中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
中国水墨画有“墨分五色”之说,即运用墨色浓淡,创造出变化多姿的艺术表现。齐白石的《牵牛花图》以宿墨入画,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大刀阔斧构建画面层次。他大胆使用来自西画的“洋红”,而这一色彩成为其作品的标志之一。
展厅中张大千的《西风荷花图》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欣赏。画面中,一阵西风吹来,一池的荷花、荷叶随风摇摆。荷花是张大千偏爱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他曾居住于北京的颐和园,长时间在湖畔观察荷花的千姿百态,研究其生长规律,又潜心学习八大山人的名家手法。这幅作品既传达了文人的高洁气质,又体现了其独特的写意风格,令人过目不忘。
1956年,张大千在赛努奇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之后,将其前一年所创作的两件重要作品《峨眉山》和《西风荷花图》捐赠给了赛努奇博物馆。而张大千当年在欧洲的展览与捐赠活动,大都离不开郭有守的帮助。
谢稚柳的一组题材风格各异的《杂册》,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这组作品全面展现了谢稚柳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成就。其中的《翠鸟红叶图》是典型的宋代院体风格,《竹石图》则是根据写生所画,竹叶有深有浅,意境与画技俱佳。
展览还展出了谢稚柳创作于1945年的《双石燕图》、创作于1947年的巨幅《山水》。这些作品都是1953年由郭有守捐赠给赛努奇博物馆的。据谢定伟馆长透露,在到访赛努奇博物馆之前,他并不知道该馆收藏有他父亲谢稚柳的画,直到馆方工作人员拿出谢稚柳的画才惊喜万分。
留法画家的重塑与创新
除了中国书画名家的作品,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一批当年留法艺术家难得一见的佳作。
《穿红色旗袍的裸女》《坐着的裸女》出自画家潘玉良之手。最近正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的“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艺术之旅”特展让很多观众领略了这位女画家的传奇人生。在东一美术馆此次的展览中,也有几件潘玉良的绘画及雕塑作品。
《穿红色旗袍的裸女》中的女子似乎正在宽衣解带,她眼光低垂、嘴角含笑,初看颇有油画的质感,实则是纸上水墨。这件作品创作于1955年,时年60岁的潘玉良已成为在法国颇有名望的中国女画家。
林风眠与徐悲鸿都是第一批赴法留学的中国画家。此次展览中展出了徐悲鸿的《竹石公鸡图》以及林风眠的《莺莺与红娘》《山水》《黄山》等作品。《黄山》创作于1978年,作为林风眠的晚期作品,可谓难得一见。晚年的林风眠在调和中国画和欧洲现代艺术的探索中,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庞薰琹也是早期赴法留学的画家之一。在法国,他对现代艺术和装饰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抗战时期,他与中国最早的民族学家之一芮逸夫深入80多个贵州村寨,考察以苗族和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芮逸夫用黑白照片记录下苗族女性的样貌和服饰。庞薰琹结合芮逸夫的大量摄影作品,精心设计画面场景和人物造型,以充满装饰性的语言描绘了理想中的苗族桃园之乡。此次展览展出的《树下苗女》《苗族女郎》《背篓苗女》都源于那次考察。
《女士写生》是旅法画家常玉的速写作品,画中一位戴帽子的时髦女士正在认真地读报纸。常玉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一起,成为中国第一批留法艺术生。他们早期在巴黎的创作多以速写和素描为主,这些作品大多在归国途中遗失,或是毁于战乱。常玉的巴黎工作室发现的这批艺术家的速写作品,是其中的幸运儿。
常玉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生于四川南充的大富之家,晚年生活困顿,他在世时作品无人问津,去世后被拍出天价,被人们称为“东方马蒂斯”“中国莫迪利亚尼”。他的作品中总是透露出一种浓郁的东方气息和中国式审美。
展览现场,赵无极、叶浅予等人的作品也令人眼前一亮,作为中国艺术家,他们在与新观念新技法的碰撞、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对他山之石的借鉴中不断自我重塑与创新。
下一篇: 最后一页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