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单公园城市景观林保险落地白云山,3万多亩林木获保障;广东省内首个EOD模式打通生态环境整治类项目融资路径;还有创新开发的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
6月9日-11日,第12届金交会在广州召开,新鲜出炉的2023年度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获得广泛关注。当中,多个与林业相关的金融创新案例“出圈”,在广东乃至全国首创,极具示范和推广效应,“金融+绿美广东”成为会场高频词。
(相关资料图)
高频词背后是广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美广东·益起行动”的阶段性成果;是绿色经济发展正在形成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链条;是金融业进一步发挥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让生态资源“价值变现”的积极探索;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凸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固碳功能和社会效益的新型经济模式和实现路径。
碳汇+保险,让红树林变“金”树林
在金交会现场,多个与绿美广东相关的2023年度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推出。
碳汇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如何创新绿色金融,“碳”路绿美广东融合新动能?此次创新案例给出了答案。
红树林拥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却面临着多重风险威胁,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以“碳汇+保险”的模式,创新推出红树林碳汇价值保险项目,与湛江遂溪县开发合作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为该县全辖7个红树林片区提供261.4万元风险保障,护航“红树林之城”。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的保额确定方法中,加入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空气净化、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价值的调节系数,体现对红树林多重生态效益的认可与支持。
广东红树林种类、面积和分布在全国极具代表性。在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看来,此次创新案例引入了红树林碳汇价值,既对红树林本身经济价值作出保障,也对林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生态价值做出保障。“这种对林木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双重保障,让红树林可以成为造福人民的‘金’树林”。
事实上,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案例仅是生态碳汇助力环境改善和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大力支持下,广东多家金融机构深入探索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积极创新“生态碳汇抵质押”等方式,落地多笔生态碳汇抵质押类贷款。
以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为例,韶关新丰农商银行创新采用“传统抵押+碳汇增信”的融资模式,建行广东省分行和汕头分行联合以企业约2600亩林地尚未加以利用的碳汇质押作为增信措施成功发放贷款等,不仅盘活了企业碳资产、满足了企业资金需求,还借力“政银企”战略合作关系进行协同创新,让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实现了融合发展。
生态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的前提是保证每年的碳汇收入。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保证植被的存续与正常生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环境、增加植被面积的作用,为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贡献了金融力量。
森林碳汇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和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绿色转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次创新案例中,中国平安财险、中国人寿财险、华农财险、太平财险等保险行业多家主体,陆续推出“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林业碳汇+林业综合价值”保险等方式,创新“保险+碳汇”模式,支持森林碳储量、预估增量及损失量测算,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双碳”目标的达成。
生态+产业,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如何构建“生态+产业”融合路径,让产业收益反哺生态治理?创新案例中,广东省内首个EOD模式打通生态环境整治类项目融资路径或可供借鉴。
为践行“绿美广东”、“乡村绿色振兴”理念,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根据专项政策,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向地方“融资、融制、融智”,将污染治理、环境整治、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和关联产业项目五大板块6个子项目有效整合并统筹推动,以冷链物流产业子项目收入反哺带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较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每年可削减COD1487.8吨,总氮116.8吨,总磷29.5吨,每年创造生态价值490.5万元,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充分融合。
生态环境治理长期面临融资难的瓶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即使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公益属性强、社会效益好,但资金来源渠道缺乏,导致项目仅依靠自身难以实现资金平衡,环境效益也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
就此,通过支持社会资本采取“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方式,实现经营性收益反哺生态环保公益性投入,是各级相关文件提及的重点。前述案例为后续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和机制,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是开发性金融助力“绿美广东”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
“生态+产业”的另一个有益探索,是创新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模式。
作为全国“创森”成功地市最多的省份,广州农商银行、农行南雄支行、仁化农商银行、连山农商银行在广泛调研摸查基础上,成功落地了首批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该模式为有效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对生态林资源的“价值变现”。
此外,广碳所启动全国首个聚焦自然资源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覆盖海洋、湿地、林业、城市绿地、农田等全领域生态系统产品;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承建全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开展全省统一的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服务;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清远市分公司开发“英德茶叶品质气象指数保险”,为英德红茶打造成为百亿级农业产业注入“新活力”等创新案例,也成为全力推动绿美广东提质增效,进一步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积极实践。
“保险+科技” 探索灾害防御广东路径
野生东北虎闯入村庄袭车伤人、云南野象北迁沿途造成400多户群众经济财产损失等事件,一度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及社会各界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野生动物种群及数量逐年恢复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野生动物造成居民人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此背景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应运而生。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率先在广东各地市全面推广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量身打造承保方案,还配合韶关始兴县林业局安装野猪智能驱赶器,检测到野猪出现就能够发出声音,提供了“保险+科技”的新模式,有效防控了野生动物肇事危害,充分体现了保险的防灾救灾职能。
“保险+科技”的组合模式,还运用到了“森林资源中的瑰宝——古树名木”的灾害防御中。据广东省林业局的统计,广东目前共有古树名木84390株,这些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和经济价值。
在广东省林业局等单位指导下,截至目前,中华财险已累计为1687棵古树及名木提供风险保障4469万元,树龄最高的已有1180多年。平安产险在广州、肇庆、江门等10个地市,为4104棵古树名木提供4554万元风险保障,借助商业性保险运营模式,为绿色生态资源保护建立了长效保障机制。
古树不仅有“医保”,还有科技。保险公司依托第三方科技平台,通过开展古树名木衰弱诊断、白蚁防治、树洞修补、配建“电子眼”、卫星遥感、火点监测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了服务覆盖面,助力古树名木资源保护。
白云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绿化面积覆盖达4.2万亩,每天可吸收2800吨二氧化碳,释放2100吨氧气,每日释放氧气总量可供近300万人正常呼吸之用,被誉为广州的“绿肺”。全国首单公园城市景观林保险便诞生于此。
白云山名胜风景区由于其非林地属性,不适用全省森林保险实施方案,无法纳入政策性森林保险保障范围,风险保障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基于实际需求,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广州中心支公司多次磋商,创新开发出公园城市景观林保险。
目前,白云山名胜风景区已全面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在保额设置上,不仅考虑了保险标的物质价值,同时参照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营价值进行承保,保障程度较一般政策性森林保险提高60%以上。
公园城市景观林保险落地后,为包含13棵古树名木在内的3.27万亩景观林木提供了超6000万元的风险保障。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如何引金融活水、汇社会资本?金融如何成为绿美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怎样“激活”生态产品价值,展现金融服务“战斗力”?一直以来都是业界探索的话题。
“这些创新案例,既体现了广东智慧,也提供了新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世界快看点丨《科学促进碳中和上海倡议》发布 将推动碳中和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突破
下一篇: 最后一页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