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6月8日电 (记者宋薇萍仲茜)南京基地生产的动力总成,配套到合肥和常州乘用车基地;常州生产的新能源乘用车、杭州生产的纯电动大巴,运抵上海洋山港和浙江宁波港,装船出口海外……
(资料图)
这是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工协作的日常场景。6月6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勾画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
受访专家认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差异化布局,实现各地产业的联动和协同,尽快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准建设。
10台新能源汽车4台长三角造
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量逾279万台,占全国比重超过40%,占全球比重达25%。
天眼查显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合计拥有“汽车制造”相关企业10.1万余家,占全国三成以上,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1.1万余家;四地合计拥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16.4万余家,占全国的20.7%,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5.3万余家,相关新增企业注册同比增长56.8%。
“长三角不仅有众多优秀车企,且头部企业布局了超级工厂和生产基地。尽管有竞争也有摩擦,但总体上说,竞争有规则,摩擦讲秩序。”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说。
上海龙头优势明显。2022年,上海汽车产量占全国11.5%,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14%,总产值达8080亿元。在临港新片区,以特斯拉、上汽乘用车为龙头,带动临港新片区2022年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超2400亿元。据悉,目前,8家整车企业、600余家国内外主要零部件企业均在上海布局。
“整车厂的国产化率很高,以特斯拉为例,国产化率已过95%。据了解,特斯拉已在上海、苏州、宁波、南通等地组建‘4小时朋友圈’,过半比例供应商都在长三角,产业协同带动作用非常大,宁波华翔、均胜电子、无锡振华等都是长三角周边区域供应链代表企业。”一位汽车行业人士说。
因地制宜差异化布局
今年一季度,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幅贡献很大,与太阳能、锂电池一起,成为外贸出口‘新三样’。”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明显,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又有巨大市场需求,是高质量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四个车轮”必须协调一致,同向而行。
“有机遇,也有挑战。企业要有创新的技术、精准的战略和快速的决策,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王传福感触颇深。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深度扎根长三角。在安徽,比亚迪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的新能源整车基地,以无为、蚌埠、滁州、阜阳为支撑的动力电池、电池材料、高压电器、线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基地。
从全局规划出发,王传福表示,广大企业要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产业布局,实现各地产业的联动和协同。
“长三角需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布局,打通研发、测试、生产等产业链各个链条,在创新协同、资源共享、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等方面加强协同,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主任助理周庆丰表示。
智能网联汽车亟待统一标准
“智能网联是长三角战略必争之地,方向是智能化和网联化。”周庆丰说,抢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长三角当前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二是更高效协作生产。
“目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卡脖子现象,如芯片技术、软件技术、操作系统的底层技术等。”周庆丰说,应尽快建立一体化科技和产业创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议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整合区域内国家级基础设施资源,建立长三角数字创新共同体及智能汽车数据中心等,同时加大投入,推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应用场景建设。
标准,也是业内提及的重要问题。周庆丰说,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准建设亟待加强,建议从顶层设计出发,统一地方标准,打造中国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杨建文认为,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而言,现在需要一体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加强车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推进车路协同技术创新,深化多层次互信互证和全方位互联互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试点推广。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一篇: 迎接夏季用电高峰 产业链公司积极“备战”
下一篇: 最后一页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