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杨朝清
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以来,各地强化餐饮环节监管执法,完善反餐饮浪费标准规范,加强制止餐饮浪费宣传引导,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餐饮浪费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不论是婚宴许多菜肴基本没动筷子就被倒掉,还是自助餐饺子“只吃馅儿不吃皮”,抑或单位食堂米饭、馒头等主食浪费惊人,餐饮浪费不仅缺乏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也没有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尊重。
伴随着社会变迁,餐饮消费的符号功能不断被放大,成为一种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手段。餐饮消费的品质和分量,不仅彰显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也和诚意、大方等社会评价关联起来,婚宴则具有更强的公开性和象征性。为了“脸面”,部分人在餐饮消费上不吝投入,这固然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却也造成了严重的食物浪费。
餐饮消费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制造了身体,它通常都是通过就餐礼仪、排便习惯和看似无足轻重的惯例、规则和实践,把身体活动转化为理所当然、习惯性的活动”。炫耀攀比、铺张浪费非但没有制造出“高人一等”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反而观照出一些人精神家园的荒芜与贫瘠。
餐桌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缩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理应成为更多人的选择。鼓励消费并不等于鼓励浪费,追求节约与扩大内需并不矛盾;反对餐饮浪费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守卫粮食安全,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食物最大的辜负就是浪费,餐饮浪费理应被念“紧箍咒”。
有什么样的“意义之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餐厅,不论是自助餐还是桌餐,节约食物、文明就餐理应成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只有在失范行为与非失范行为之间建立清晰的界限,让“要我做”的规范要求转化为“我要做”的文明自觉,反对餐饮浪费才会蔚然成风。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