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戴口罩前要抖一抖,以防消毒残留物致癌”的短视频引发关注。包括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内,多家主流媒体都进行了澄清,指出正规企业生产的合格口罩无需“抖一抖”即可安心佩戴。
但也有粉丝向上海网络辟谣发来私信,希望知道防范新冠病毒到底选哪种口罩最合适。有粉丝问,是否需要使用最高防护等级的口罩;也有粉丝说,市场上口罩名目繁多,有的号称包含多层熔喷布或具有“新风系统”,它们都靠谱吗?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进行了求证。
没有熔喷布的口罩没有预防作用
随着口罩成为必备用品,各种以棉布、真丝为材质的“网红”口罩在市场上流行起来。这些口罩往往图案多样,符合消费者对“颜值”的要求。
但要注意的是,口罩之所以能够对病原微生物以及空气污染物起到防护作用,不是看布料,而是取决于关键防护成分——聚丙烯熔喷布。
不论是什么材质的“网红”口罩,如果不含聚丙烯熔喷布,那么哪怕“颜值”再高,最多只能起到装饰或保暖的作用,不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对于口罩是否含有熔喷布,不难辨别:正规产品均应在包装上注明原材料,如果使用了熔喷布,会有明确标注。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口罩标称含有活性炭,虽然活性炭虽吸附能力非常好,但主要作用是防尘。如果口罩没有特别标注,普通的活性炭口罩在预防疾病方面没什么作用。
此外,市场上还有工业用防护口罩,这类口罩主要目的是防止粉尘,也不适合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医用防护怎么选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口罩大致可分为五种:普通口罩(包括纱布、棉质等)、普通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及防颗粒物口罩(如KN95、N95、FFP2等)。
这些口罩,到底有何区别?防控新冠病毒,应该选哪种?
首先,不含熔喷布的普通口罩最多只能隔绝粉尘等空气中的大颗粒,对细菌、病毒基本没有阻隔作用,不在选择范围。
其次,普通防护口罩中含有熔喷布,可以滤除花粉、细菌颗粒物,阻隔鼻腔或口腔呼出或喷出的污染物,所以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再次,在官方推荐使用的口罩中,最常见的包括“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防颗粒物口罩”。
常见的防护口罩类型(图片来源:上海疾控中心)↓↓↓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防护等级不同:
一次性医用口罩可以隔绝飞沫和大于4微米的颗粒物污染物,但不能隔绝病毒和1-3微米的细菌,对血液和体液没有阻隔作用,不带金属鼻夹,密合性一般,对于新冠病毒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尤其在切断飞沫传播上。
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的材料有过滤和抗湿性要求,要求70%以上的细菌有效过滤,可阻隔血液、体液穿过口罩,带有金属鼻夹,面部密合性较好,对切断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都有较好的作用。
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防颗粒物口罩的防护等级最高,可以预防大小为直径1至5微米的飞沫传染,并要求有好的外形、金属鼻夹设计,面部的密合度极高。
就这三种口罩的选择,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社会公众使用口罩简易问答指南》明确:
医用防护口罩/防颗粒物口罩(如N95口罩)适用于在抗击疫情一线,属于高(较高)暴露风险的医护人员。在医院普通门诊、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一般只建议佩带医用外科口罩。一般社会公众既没有必要,也不应提倡使用N95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适用于中等暴露风险人员,如医院、机场、火车站、地铁、地面公交、飞机、火车、超市、餐厅等相对密闭、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或者是与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从业人员。建议以上人群在工作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医用口罩适合较低暴露风险人员。处在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等人员密集区,或处于普通室内办公、工厂车间等环境,或是在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外)的患者,或是集中学习和活动的在校学生等,一般都属于较低暴露风险人员。
此外,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就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的口罩发布过指导意见,就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选择口罩给出以下建议:
独自散步、遛狗、驾车、不近距离接触其他人的情况下不需要戴口罩;
逛街、购物、用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其他非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可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人员密集的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空间狭小场所;近距离接触其他人;短时间或远距离(>3米)接触发热、咳嗽等症状病人或居家隔离人员;进入医疗机构等时,可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或防颗粒物口罩(KN95、N95、FFP2等);
短时间或远距离(>3米)接触有症状的密切接触者、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时,可使用防颗粒物口罩(KN95、N95、FFP2等);
近距离接触或直接接触有症状的密切接触者、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时,可使用医用防护口罩。
上海疾控中心给出的普通民众口罩选择和佩戴建议↓↓↓
对工作场景给出以下口罩选择建议:
独自办公、少数人员(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在通风良好情况下办公,可不戴口罩;
召开会议等人员较多情况时,可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人员密集、空间狭小、通风不畅的办公场所;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病人时,可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或防颗粒物口罩(KN95、N95、FFP2等);
上下班时口罩使用参照普通民众。
上海疾控中心给出的办公楼宇办公人员口罩选择和佩戴建议↓↓↓
可见,普通公众通常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或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即可。相关机构均明确提出,非特殊情况,不建议普通公众使用医用防护口罩。
需要提醒的是,部分防颗粒物口罩含有呼吸阀,也不建议疫情期间使用。呼吸阀口罩可增加透气性,改善佩戴感受,但呼吸阀是单向的——虽可防止外界病原体吸入,但佩戴者若携带病原体,却可通过呼吸阀向外传播,即“保护自己,不保护他人”,不利于疫情防控。
熔喷布层数越多,防护效果越好?
在网购平台上,有不少商家在售卖“加厚口罩”“多层熔喷布口罩”(包含2层甚至3层熔喷布的口罩),号称多层熔喷布防护力更强。在生活中,也有人会一次戴两个口罩,认为多戴几层能增强防护力。
实际上,口罩越厚或熔喷布层数越多,并不意味更好的防护效果。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明确指出,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
但是,口罩使用有有效时限。《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指出,各种对口罩的清洗、消毒等措施均无证据证明其有效性。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
“新概念”是否靠谱?
市场上,还出现各种特殊材质口罩或具备“特殊功能”的口罩。例如,有的口罩声称采用特别的“ArcticTech”面料制成,防护力强;有的口罩自称为“新风口罩”“呼吸面罩”,表示它们是口罩型空气净化器,是“可移动的新风系统”……这类口罩定价不菲,高达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但这类“新概念”口罩功能,没有权威部门的论证数据,现有介绍均来自企业内部实验数据或企业送检数据。换句话说,参考价值不大。
一款售价千元的新面料口罩在产品说明中明确,该口罩不能用作医疗设备或个人防护设备↓↓↓
业内人士建议,就防控新冠病毒而言,消费者选择口罩不能看价格、看介绍,而是要查看口罩材料(是否含有熔喷布),并可参考口罩生产所遵循的标准。很多口罩会在包装上标注所执行的生产标准。
就普通公众使用最多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而言,对应的均为医药行业标准:前者对应的是YY/T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后者对应的是YY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由此可见,普通消费者可以参考标准号前缀“YY”来区分普通防护口罩和医用口罩。
我国常见的口罩生产标准↓↓↓
编辑:唐港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