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7日电 题:从400公里“天外”到地球,中国航天员“回家”目击记
作者 马帅莎 郭超凯
9月17日上午10时许,伴着螺旋桨声的骤响,五架直升机盘旋起飞,在天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大漠无垠,阳光洒满戈壁。今天,东风着陆场迎接已太空“出差”90天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回家。这是中国载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执行的第一次载人飞船返回和航天员搜救任务。
地面分队人员出发时,卷起的尘土飞扬在戈壁公路上;搜救指挥所内,操作岗位人员已进驻岗位多时,观察判读数据;在戈壁各个点位,地面基站人员展开设备,进行业务测试,搜救回收支援人员检查装具严阵以待。
每一个搜索回收步骤,都必须专业精确,不可差之毫厘。为迎接航天员安全回家,着陆场区指挥部把数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区域拆分,在着陆核心区、着陆区、大范围偏差区分别部署了专业力量、地方紧急动员力量和应急力量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
12点4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报,返回舱制动开机。20多分钟后,轨返分离,神舟十二号飞船即将返回地球。返回舱内摄像机画面显示,三名航天员“平躺”在返回舱座椅中,聂海胜和汤洪波手中各拿了一本操作手册,熟悉流程和注意事项。航天员反复向地面确认状态,“神舟十二号报告,状态正常,完毕”。
不久,返回舱进入“黑障区”。降落过程中,气体和返回舱表面被烧蚀的防热材料发生电离,形成包裹住返回舱的等离子区,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极大衰减,造成地面与飞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中断,但地面人员仍能通过地面光学设备捕获返回舱图像。
进入“黑障区”前,此前拥有两次飞天经历的聂海胜向新人汤洪波,讲述了过“黑障”的体验。“你仔细感受吧,没事,真金不怕火炼。”他说。
最早捕获返回舱踪迹的是被称为黑障“鹰眼”的雷达操作手。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七、八千米,要想及时准确捕获目标,必须稳、准、快。接到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搜索回收跟踪测量任务后,雷达操作手们提前三个月就转战到了荒无人烟的沙漠腹地。
飞出“黑障区”后,返回舱先后打开降落伞、抛防热大底。与航天员恢复通信后,还能听到航天员不时进行着陆倒计时。
13时34分,返回舱安全落在东风着陆场上。着陆瞬间,舱体掀起阵阵烟尘。此时,直升机已来到着陆点上方,搜救人员第一时间抵达并跑向返回舱,精准做到了“舱落、机降、人到”。经过几十分钟的地面环境适应和医监医保人员的初步身体检查,汤洪波、聂海胜、刘伯明在工作人员协助下逐一出舱,他们身体状态良好。
当天正是刘伯明的生日。出舱后,他说,“这个生日令我终生难忘。宇宙浩瀚美丽,令人心驰神往,再次飞上苍穹,在咱们中国自己的空间站进行太空漫步,是我的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这次我们三个月的太空之旅完成了大量的空间站建造任务,以及大量的科学实验。在闲暇之余也领略了太空的深邃和奇妙。”汤洪波向远在湖南的父母报平安,连说三个“好”。“爹爹妈妈我回来了,身体好,精神好,非常好!”
聂海胜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会有更多的航天员来刷新纪录,创造中国高度。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也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再立新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懈奋斗。(完)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