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2天的第十五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决赛29日在福州继续举行。在本届“水仙花”决赛的第五个比赛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闽剧专业及莆田艺术学校莆仙戏专业的师生亮相比赛现场。
来自福建省直戏剧院团、各设区市艺术院团、艺校、民营职业剧团等42家单位的300多名选手齐聚榕城,角逐福建省戏剧赛事个人表演的最高奖。
闽剧《水牢摸印》选段。 杜牧君 摄
本次决赛由福建省文联、省文旅厅主办,省剧协承办,比赛分作20台专场评选。从3月24日至4月3日,比赛陆续在芳华剧院、凤凰剧院、福州闽剧院中亭街剧场、闽江师专、人艺小剧场、省闽剧艺术中心等地举行。
伴随着不绝于耳的锣鼓丝竹弦乐声,这群闽剧和莆仙戏的后起之秀们,在传承和创造的舞台上挥洒青春风流;师生同台竞技演绎别样精彩。甩袖、云手、台步、正冠、起唱、开打、道白……身、眼、手、法、步,选手们一系列程式化表演,让闽剧《水牢摸印》《红裙记·会子》《王莲莲·忏悔》《赠塔》,莆仙戏《白兔记》《访友》《百花亭》《扑灯蛾》等经典传统折子戏焕发出别样光彩,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莆仙戏《白兔记》选段。 杜牧君 摄
戏曲强调活态传承,在生命的相互对接中实现剧种的延续。因此,戏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近一个世纪以来,戏曲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科班制到现代学校艺术教育制度的转变,但戏曲特殊的艺术特性使“口传身受”“师傅带徒弟”等传统科班教学模式仍在戏曲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福建素有“戏剧大省”的美誉,历来重视对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福建的戏曲教育在探索中取得可喜成就,办学教学模式呈多样化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与训练方法。
1950年春至1952年夏,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先后创办六期戏曲研究班,分设于福州、泉州等地,集中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等剧种的演员共2400多人,进行1个月到3个月的短期轮训,为福建戏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莆仙戏《敬德画像》选段。 杜牧君 摄
1956年至1957年间,闽剧、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等戏曲行业根据剧种特色与当地政府合作,举办福州市闽剧艺术训练班、仙游县莆仙戏演员训练班、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演员训练班、晋江专区高甲戏演员训练班、厦门市戏曲演员训练班,为福建专业戏曲学校的创办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福建文化主管部门进一步探索多种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艺术院校与戏曲院团通力合作、拔尖人才培养与整体实力提升并重、兼具开放性与延续性的人才培养战略。
主胡、唢呐演奏。闽剧《杨门女将》,《喜迎春》。 杜牧君 摄
除了继续办好艺术学校戏曲班,福建省内多家院团根据所在剧种实际情况,先后与中国戏曲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及省内各市艺术学校等密切合作,逐步构建起“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当今福建剧坛培养出了一批中流砥柱。
上一篇: 中国将要在二级以上中医院设立治未病科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