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研究社团2020年联合学术大会在昆明举办,来自国内的百余位民族研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民族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议题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会长王延中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他提出,应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和重大意义,紧紧围绕时代命题,通过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多学科、多机构、多领域的协同创新,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学尤其是新时代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服好务,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学界智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并非一个空洞的政治术语,而是紧贴各民族共同的美好心愿,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四川大学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石硕称,各民族在实际生活层面处理民族关系有着高超的智慧——“求同存异”。这值得发扬。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那金华认为,云南“直过民族”在社会形态、社会共同体形态、技术社会形态三个层面的跨越式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田野案例。她指出,云南实践共同的利益目标、共同价值追求、“一家人”理念、良好的民族关系、凝心聚力理论理念铸牢共同体,及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等经验,值得肯定。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何明坦言,当下,中国民族研究学术范式更新滞后、社会事实解释乏力、应用研究信度弱化、知识生产创新力不足、学科结构逻辑不清,亟待重新建构。他建议,将民族研究的对象从单纯的少数民族研究,调整为包括少数民族、汉族、中华民族、族群、国族各类社会群体;从中国境内研究,扩大到世界各地;从各少数民族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文化特征及相关扶持优惠政策,调整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大学世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高丙中建议,主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有必要谨慎把握这一概念与“中国社会”概念的关系。他称,“共同体”是“社会”的一个维度,而非全部。共同体对于凝聚力的倡导,是正当正义的,但共同体同时也是支持开放的,由此推动社会的开放和活力,同时也带给共同体生命力。
在当日的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秘书长丁赛还就中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决胜全面小康的成就、经验与挑战进行总结。数据显示,中国民族八省区贫困发生率已由2013年的17.10%下降至2019年的0.79%。
丁赛表示,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目标明确且层层夯实责任,发挥集中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和制度效率;着力脱贫攻坚工作的提质增效,加大财政投入和对口援助,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方式,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等中国经验,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上一篇: 哈尔滨正式开启“冰雪季”
下一篇: 国务院提出九大新举措促进外贸创新发展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