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9时许,在浓浓夜色中,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常明昌从460公里外的大同广灵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返回学校。
6个多小时车程、来回900多公里,常明昌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50多趟。作为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奠基人,像这样的科技扶贫路,在他的脚下走出了40多条,一走就是35年。
翻开常明昌的朋友圈,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不同的地方:3月30日,长治沁县、晋中榆社;4月3日,吕梁中阳;4月11日,临汾汾西;4月14日,吕梁临县……
基地产业规划、蘑菇生长情况、农民技能培训、标准化生产、产量如何、市场怎样……去到不同的基地,常明昌要考虑不同的事情。
在广灵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菇农们围在常明昌身旁,“花菇什么时候采更好”“一天采几次”……常明昌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手把手传授。他说,与菇农们在一起,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1985年,21岁的常明昌大学毕业后来到山西农业大学工作,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致力于食用菌科研和成果转化。“论文写得好,只是纸上谈兵,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农民可以掌握的实用技术,才充满活力。”这是常明昌常挂在嘴边的话。经过刻苦钻研,他掌握了一整套食用菌栽培生产技术,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推广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开拓出一条新路。
1999年,常明昌在国家级贫困县临汾市安泽县蹲点扶贫,帮助当地发展香菇产业。9个月里,他每天穿梭于菇棚之间,奔波在山间小路上,往返安泽县100多次,行程6万多公里。在他的努力下,两年时间,安泽县建成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新增产值4000万元,11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4月,正是菌袋进棚上架时节,吕梁临县青凉寺乡柳沟村山圪崂农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合作社理事长郭凯嘉在一排排大棚间跑来跑去,指挥村民将菌袋搬到大棚内的菇架上。“常教授告诉我们,今年香菇价格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郭凯嘉高兴地说。
临县山圪崂农业合作社建有500平方米生产车间,管理着11个发菌棚、31个出菇棚,年产香菇近40万袋。由于合作社生产的优质菇比例高,收益比别的基地高30%左右,产值可达300多万元。
“常教授将他多年的科研成果总结成简单易懂、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流程,只要按流程上的时间节点上架、割袋、补水……出现异常及时与技术人员沟通,绝对没有问题。”一说起常明昌,郭凯嘉就有说不完的话。
2014年,常明昌团队在临县开始食用菌科技扶贫。该县香菇产业从零起步,目前已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共有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62家,2019年栽培香菇1500多万袋,鲜菇产量达1.1万吨,产值突破1.3亿元。
常明昌始终奔波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先后在山西省4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扶贫,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建立了全省最大的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等基地,经济效益达36亿元以上,数十万农户因此受益。
扶贫过程中,常明昌十分注重农民技能提升,先后举办食用菌培训400多期,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他还开设了免费咨询电话、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实验做在农户家中。35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培育灵芝和猴头新品种2个,率领团队完成技术标准19项。在他主持完成的7项重大科技成果中,有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的打算是要在吕梁中阳打造山西省最现代化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常明昌惦记的人、惦记的事越来越多。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