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消费 创业 汽车 商业 房产 互联网 纵横 聚焦 快讯 热点 手机版
资讯 > 动态 >

2019年北京市民生实事项目助力残疾人放飞梦想 惠及万名残疾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12-10 13:45:49

2019年,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承担了北京市政府第31件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并超额完成,建立了206个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为10152名残疾人提供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为1051名残疾学生提供助学服务。

帮扶性就业基地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

未就业残疾人求职难,想招用残疾人企业顾虑多。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北京市残联开辟了特色就业渠道:建立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据悉,2019年,北京市残联建立了包括200个职康型基地和6个公益型基地在内的206个帮扶性就业基地。3415名残疾人通过基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400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残疾人朋友的人均月收入达到了2500元,而且有了“五险”。

近年来,北京市残联为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在创新残疾人就业形式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充分利用职业康复劳动站、温馨家园等基层服务载体优势,积极发挥残联和社会力量媒介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开展岗位定制服务,在企业和残疾人之间搭建起了精准对接的桥梁,有效解决了以往残疾人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企业招不到残疾人的困境。两年来,北京市共建立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333个,其中职康型基地296个,公益型基地37个,5739名残疾人实现了帮扶性就业。

基地建设吸引了首开集团、翠微大厦、今日头条、每日优鲜、雀巢(中国)等国企、民企及外资企业参与建设。近日,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杨各庄村福乐温馨家园就开展了首开集团专场就业招聘会,招聘会切实为残疾人朋友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截至目前,首开集团及麾下20余家企业解决了近百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用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解决了生活困难。

北京市海淀区中智•新悦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是今年建立的一家职康型基地。基地负责人介绍:“残疾人日常工作主要是以植物编制为主,比如草编蒲团、织毛件、串珠、做灯笼,我们在为残疾人分配工作时比较注重因人而异。”该基地目前已吸纳智力、精神、肢体、多重残疾人20人实现就业,帮助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通过帮扶性就业基地,我在雀巢有了一份工作,每月不光有工资,还有五险一金,这样我就能送孩子去上补习班,给老人买补品,我也有了更多的生活信心。”北京市怀柔区的一位残疾员工如是说。

“帮扶性就业基地的建设开创了北京特色残疾人就业模式。基地自建设伊始,就秉承‘创首善、助增收、促融合'的创建理念,通过创新残疾人就业新形态,将残疾人人力资源、基层服务阵地、社会助残力量集聚到了一起。”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目前,帮扶性就业基地已逐渐成为各用人单位组织活动的重要阵地,许多单位将党建活动、工会活动、志愿活动与帮扶残疾人就业相结合,加强单位党员、职工和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增进相互了解,真正把基地建设成了残疾人有归属感、用人单位有责任感的融合之家。“两年来,共有5739名残疾人实现了帮扶性就业。他们的人均月收入达到了2500元,而且有了‘五险’。项目不仅帮助残疾人在家门口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有了长远的保障,实现了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还帮助残疾人家庭减轻了照顾压力、解决了后顾之忧。”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顾锦荣表示。

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惠及万名残疾人

2018年,北京市组织实施的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试点项目,为500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便利和专业的康复服务,解决了他们康复难的问题。2019年,这一数字翻倍,享受到精准、专业的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的残疾人达到10152名。

家住东城区体育馆街道的孙大伯是一名脑梗患者,被病痛困扰多年,一直以来都苦不堪言。自从参加市残联的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项目以来,孙大伯接受了近3个月的入户康复服务,内容主要以肢体功能训练为主。同时,康复治疗师还从精神上、心理上对孙大伯进行疏导和帮助。康复训练结束后,孙大伯的身体情况和精神状况都有了明显改善,很多以前不能独立完成的动作现在都能够独立完成,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这也使他对生活重新充满了信心。“我现在基本上和健全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我可以做饭、骑车、每天坚持运动,如果路远我还可以开车,既锻炼身体,又锻炼意志,还可以欣赏风景。”孙大伯说。”

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作为一家公立三级综合医院,连续两年参与了这一康复服务项目。医院拥有自己的入户康复小分队,共有50余人。今年以来,入户小分队在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地区入户服务残疾人400余名,使得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康复这一福利。

北京市残联康复部主任施继良表示,与去年相比,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项目不仅受益人数翻倍,而且着力瞄准了肢体残疾人,提供“一人一案”服务。据悉,今年项目分为区级和市级两类,区级项目依托现有康复项目或康复政策,共服务了4000名残疾人,市级项目则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让6152名肢体残疾人享受到了社区或居家康复服务。

“需要在哪儿,我们就把项目设在哪儿。”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项目将康复训练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将功能提升与知识提高相结合,帮助残疾人解决到机构不方便、康复费用投入大等实际困难。今后,将残疾人居家康复项目转化为康复服务政策,衔接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服务工作,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和便利的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

助学服务直达千名残疾学生

今年8岁的小诺(化名)属于精神残疾一级,因残疾程度较重,以往他都是在家接受教育。今年9月1日,小诺也跟其他同龄小朋友一样,走进普通学校的校门。而这些,都得益于市残联和市教委的民生实事项目。

家住房山区的小诺从小在一个单亲家庭生活,在此之前一直接受送教上门。随着残疾学生助学服务项目开始实施,工作人员上门入户为小诺及家长开展了政策讲解,并对孩子政策享受情况进行了评估服务。通过与送教老师交流,工作人员发现,小诺原来精神状态的异常已经逐渐缓解,孩子基本符合入学条件。市、区残联通过与市教委、市特教中心、区教育部门等沟通,让小诺顺利走入了融合学校的大门。

而在一周的试读期间,区残联和乡镇工作者还充分了解小诺就读中的需求,尽力提供帮助,同时为小诺购买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并鼓励家长和孩子树立信心,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大家的共同关注下,小诺顺利度过了试读期,从陪读逐渐过渡到自己独立上课,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我现在每天早上送他上学后,再去往市里上班。孩子对新学校特别喜欢,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走入校门的机会,他在学校表现良好,回到家中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老师也经常表扬小诺的进步很大。”小诺的父亲看到孩子的变化既激动又欣慰,十分感谢残联及教委给予孩子的帮助与支持。

来自西城区的文文今年7岁,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文文平时都由爷爷奶奶照顾。有时稍不注意,文文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老两口没少为孩子走失的事情担惊受怕。今年4月底,文文所在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北京市残联的支持下,开展了集中助学服务评估咨询会。咨询会上,爷爷奶奶将自己的顾虑和需求说了出来,在西城区残联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老两口了解了辅助器具、儿童康复等助学服务项目,并随后从辅具服务平台为文文申请了防走失腕表。“我们现在可以放心地带文文出去玩了。”文文的爷爷说。

小诺和文文的改变只是北京市千名享受助学服务的残疾学生的一个缩影。为了满足残疾学生个性化需求,在服务方式上,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北京市残联和北京市教委采取了上门助学服务、集中助学服务和分散助学服务三种形式。

据统计,助学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北京市各区包括残疾学生、家长、教师、残疾人工作者在内,有5300余人次参与了助学服务项目,开展各类服务活动达1155次,举办“温暖助学——2019年残疾学生助学服务项目评估咨询会”30场。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助学实事项目开展,北京市还为每名接受服务的残疾学生建立个性化助学服务档案,将个人基本信息、政策需求评估、服务情况落实等都记录到档案中,通过“一人一案”实现残疾学生助学服务全程记录可追踪。截至目前,助学项目为1051名残疾学生对接各项政策,并建立了助学服务档案。

“我们正在把个性化助学服务档案信息化,建立助学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与教育部门共享残疾学生个性化服务信息,为残疾学生学业及职业生涯提供有可参考价值的依据。”北京市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周鸿飞说。

关键词: 民生实事 残疾人
责任编辑:FG003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营业执照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