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显示,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连续5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与上年相比,各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差距呈缩小趋势。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苏州、长沙、无锡、宁波。与2018年相比,TOP10城市均榜上有名,但位次发生了变动。其中杭州在2019年的排行榜当中提升1位,位居第3名,而苏州则跌出了前三的行列,在排行榜中下落4位,仅位居第7名。武汉、成都、重庆分别在2019年的排行榜当中提升1位。
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指出,上、中、下游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空间差异明显。长江经济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省会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较高的态势。长江下游地区是协同发展能力高值集聚区,城市间协同发展能力水平差异不大,存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多个中心,已步入较高水平的一体化阶段;长江中游地区的协同发展能力居中,中心对周边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仅存在武汉、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三个中心,且很多省会城市本身的协同发展能力较高,但周边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一般;长江上游地区的城市除省会外协同发展能力普遍较低,区域内的协同发展能力空间差异较大。
与此同时,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交流服务三个领域的协同发展能力高度正相关,但与生态支撑能力存在弱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基础扎实,但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报告显示,近5年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虽逐渐增强,但整体水平仍比较低;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始终保持“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虽然经济、科技和基础设施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始终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科技进步、环保投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经济带协同能力提高的重要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曾刚建议:一是以重点污染企业管控为抓手,打造生态大保护协同网络;二是以重大科学设施、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为抓手,打造协同创新网络;三是以自主可控国内价值链培育为抓手,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协同网络;四是以全方位联动开放为抓手,打造自贸区协同网络;五是以核心发达城市与边缘落后城市互动为抓手,打造各种类型城市共同发展网络。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