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新工作、返乡创业、被“抢人大战”吸引、所在企业整体搬迁……很多人来到新的城市工作、生活。安顿下来第一时间要做的事,少不了修改快递的“收货地址”。收货地址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近日,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发布了《2019基于京东大数据的中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简称《报告》),引发广泛关注。与传统的基于人口普查或各大城市和地区流动人口报告获取的数据相比,这份《报告》根据京东平台大数据所呈现的收获地址变化展开分析,充分覆盖了流动人口,为现有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透过收货地址的变化,人们不难发现,当下年轻人选择城市标准更加多元,流动的中国繁忙而充满活力。
新一线城市人口流入强劲
去哪儿工作、去哪儿生活,既是一种个人选择,又反映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网购留下的痕迹,为观察人口流动情况打开了一扇新窗。
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介绍,过去,一户人是否搬家或去异地工作外人很难知道,调查统计也很难。如今,借助京东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只要看一个人是否换地方收货,基本可以确定是否搬家,趋势研究变得与生活更加息息相关。“虽然京东的客户规模足够大,但是大数据研究的一个弱势是不可能像国家统计局那样全国范围内的、全市范围内的抽样调查。可以说,《报告》严格上讲是对人口流动情况描述的重要补充。”沈建光说。
从《报告》来看,当前中国人口流动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北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线城市的“人才库”。近两年,北京有大量的收货地址迁出。这些人去了哪儿?从新地址看,相当一部分人仍然选择一线城市。《报告》显示,迁出北京的人并不是到了环北京周围,而是向全国辐射。一线城市中,上海、广州、深圳的人口迁入来源最多的城市均是北京。据分析,这是由于,与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相比,京津冀都市圈集群特征相对较弱,京津冀都市圈非核心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集群的形成也比较迟缓。
二是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强劲。《报告》显示,杭州、成都、重庆、长沙等城市人口净流入强劲;成都、青岛等地表现出很强的都市圈效应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相比之下,武汉、长沙、大连、沈阳、哈尔滨等都市圈效应则不显著。《报告》认为,人口净流入强劲的城市具有收入增速快、产业升级加速、房价收入比低(房价增速低)、人才政策力度大等特征。同时,这些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户籍、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政策,也起到了“磁石”作用。
三是低线城市下沉消费市场潜力较大。《报告》显示,低线级城市收货地址的增速快于高线级城市的增速,四五线城市的消费总额增速领跑其他线级城市,显示出下沉市场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大量高购买力人口从高线往低线城市迁移推升了低线城市消费的繁荣和消费结构的优化。
选城市标准更加多元
在微观层面,年轻人在选择城市时又有哪些想法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收货地址变化且趋势多元的背后,是如今年轻人在选择安居乐业之地时,考虑更加全面、标准更加多元。
——有的看重事业机遇,一线城市是坚定的选择。来自河北省邢台市的小伙子杨志聪2016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就直接选择来北京找工作了。3年时间内,尽管他换过两次工作,但留在北京发展的态度却始终十分鲜明。
“之所以选择来北京工作,首先还是考虑到北京发展的机会更多,优势资源较为集中,适合自己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的就业岗位选择面更广。其次,北京离我的老家也比较近,坐高铁两个小时就能回去,生活也很便利。”杨志聪对本报记者说,相对于二线城市,北京的机遇更多,尽管这里节奏更快,但是在这里感觉很充实,进步的速度也更快。
——有的兼顾生活舒适。重庆姑娘夏子傑如今在一家知名房企的重庆分公司工作。名校毕业的她在谈及为何选择回家乡工作时表示,尽管自己也羡慕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光鲜与快节奏,但并不后悔回到家乡发展。“一方面,一线城市房价太高,年轻人在职场虽然机会很多,但反过来看生活压力也很大;另一方面,重庆近几年发展态势也非常好,在家乡发展感觉并不差,特别是自己在重庆亲朋故旧也多,将来便于照顾父母。总而言之,无论是饮食还是居住,重庆更符合我对生活的定义。”
——有的更在意专业对口。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赖志文今年本科四年级,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选择城市。“从我周围的情况来看,年轻人如何选择城市与自身成长环境有关。比如,生在大城市的年轻一代大多愿意在工作的方向上做出妥协,因为留在自己熟悉的大城市,其生存难度显著低于外来的年轻人。反之,那些出生于农村或小城市的年轻人则更看重城市能否提供‘专业对口’的工作,因为这有利于发挥专长,尽快在城市立足。”赖志文说,如今年轻人选择向哪里迁移定居越来越理性,会综合考量,而出于对某个城市的极度热爱或盲从的人越来越少。
除了上述标准之外,房租、交通、气候、饮食、落户政策等,也是影响人们选择安居乐业之地的重要因素。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着人口的流动态势。
城市群、都市圈加快集聚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快速崛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项;另一边,则是年轻人日益多元、理性的选择标准。这些将如何影响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格局呢?
“比较小的城市也在不断形成都市圈,比如四五线城市跟一二线城市的交互辐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比之下,二三线和四线、五线之间的交互没有那么密切。总而言之,经济差异越大,交互越频繁。”沈建光说,打造宜居宜业的都市圈和城市带,关键是产业要融合起来。
《报告》指出,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集聚效应。作为承载产业、人口、经济的主要载体,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未来,在建设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集群、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平衡地域差异,统筹高线城市和低线城市的协同发展,增强低线城市同高线城市人口的双向流动,释放低线城市的消费潜力,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东作为全国性电商平台,掌握着海量的网购数据,从这些大数据来观察人口流动趋势及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独特的窗口,《报告》的结果也符合中国当前所处的城镇化阶段及规律。
“目前,中国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依次递增,但人口分布却并不是这种‘金字塔’型结构,这就意味着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是同时进行的。这一过程有两大看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本身也在走向集中,形成城市群或都市圈;另一个则是城市群内部也会产生更为清晰的分工结构,例如一线城市聚集高端服务业、二线城市主打装备制造业、三四线城市从事一般制造业及零部件生产、广大县域及农村地区则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刘勇表示,新兴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二线城市和地级市的崛起,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今后,人口流动及区域经济发展也必将会以协同发展为主轴。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