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本文部分图片由舟山日报陈永建 拍摄
每斤2000元的野生大黄鱼,你想吃吗?
这几天,有关野生大黄鱼的新闻刷屏朋友圈:宁波象山石浦的渔船在长江口以东的165海区一网捕获近5000斤野生大黄鱼,最终卖了957万元。船老大林海东说,他出海捕鱼29年,这一网下去,等于10年的营收。这样的暴富故事,真是羡煞众人。“我要去捕鱼去。”网友们这种半开玩笑的留言也反映了这种心态。
嵊泗海礁海域聚集了很多钓鱼艇
而在舟山海域,前几天多家自媒体直播了一场大黄鱼追寻之旅,视频背景里,密密麻麻都是海钓艇,数量超百艘。
野生大黄鱼真的已经“王者归来”了吗?眼下正是大黄鱼的集中越冬期,在利益驱使下,一窝蜂进行围捕和垂钓,是否会再次让大黄鱼遭受灭顶之灾?小时新闻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野生大黄鱼是我国东海的四大经济鱼类之首,它是大自然馈赠于沿海人民的珍贵礼物。其形如蒜瓣的鲜甜肉质,可谓鱼中之极品。
建国后,由于大肆捕捞,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逐渐枯竭。1974年初春,浙江省组织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至此,东海野生大黄鱼几乎灭绝。
近几十年,通过制度性的休渔禁渔政策和增值放流措施,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有了复苏的迹象。据小时新闻记者观察,近两年,除了浙江沿海渔民零星捕捞大黄鱼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而大批量捕捞野生大黄鱼的爆炸性消息也接连出现。
在东海165海区,象山石浦渔民一次性捕获大黄近5000斤,是近30年来破记录的一次。同样在165海区,2020年11月,象山桐照村渔民也捕捞到近千斤大黄鱼。
2020年11月底,奉化渔民一网捕捞上千斤大黄鱼,浙海大科研人员提取样品进行基因测序
现在的东海野生大黄鱼有价无市,动则上千元一斤,个头越大,价格越贵。而谁能想到,在上个世纪50年代,野生大黄鱼曾跌至每斤五六分钱,很多幼鱼堆在滩头腐烂,作为肥料。
小时新闻记者曾报道过由浙江海洋大学牵头承担的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该项目试图通过鱼苗放流和野化,重建大黄鱼的栖息地,试图用三年时间将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恢复到1000吨,最终实现野生大黄鱼万吨重建计划。
2020年10月下旬,该项目团队研究人员在舟山渔场采集到171尾野生大黄鱼。这也是科研人员20多年来在岛礁水域资源调查中捕获大黄鱼最多的一次。
上面提到岛礁水域,渔业资源相对丰富,大黄鱼也多。舟山嵊泗县有个无人岛叫海礁岛。1月15日,一些自媒体在海礁岛海域直播大黄鱼追寻之旅,其实质就是一场海钓直播。当天,有多名海钓客钓到了亮晶晶很漂亮的大黄鱼。外围的消息传出来,有人钓到了上百斤。“多的时候一天能赚5万元。”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小时新闻记者。
更多外围的信息爆料出来:“前几天,嵊泗海域有船一网拖了四五百斤。”“石浦船,4个钟头拖了300多斤。”“专业海钓船在舟山外渔场也钓了300多斤。”“我昨天夜里收货也收了四五百斤”……
一位沈家门水产品经营大户则坦言:“这几天,渔民都去捕捞大黄鱼去了,昨天3只船捕了200多斤……”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发现,在眼下大黄鱼越冬季,大量渔船老大和海钓客们都嗅到了商机,纷纷赶往野生大黄鱼越冬海域“捞金”。
“海钓的大黄鱼肯定比拖网船捕捞的品相更好看,价格卖得也更高。”从事海钓13年的舟山王女士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她在海钓基地设在舟山外海渔场一个叫浪岗的无人岛上。这几天天气好,浪岗岛周边海域有上百艘渔船和海钓艇。
“一天钓上百斤我没见过,不过爆箱(行话,意为一只冰箱装不下)的事我经常听到。”王女士说,用来装鱼的冰箱一般在120升或150升左右,装个几十斤是可以的。
王女士还透露说,这些海钓客有些是自己开船来,有些是租用她的钓鱼艇。“一人用一两根钓鱼竿,钓不同的鱼,使用的鱼饵也不一样。”
岛礁周边海域,为何容易钓到大黄鱼?其实这与大黄鱼的习性有关,也与人类的喂食有关。
已经退休的陈员祥曾是原宁波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他出生在舟山岱山,自称是“枕着岱衢族大黄鱼叫声”长大的,他捕过鱼,经营过渔业公司,从事过渔业管理,可谓宁波舟山最权威的行业人士。
陈员祥告诉小时新闻记者,作为石首科鱼类的大黄鱼不会跑到深海去,它们通常生活在近海沿岸底层水域,随着气温降低,眼下是大黄鱼由北往南洄游越冬季,所以岛礁周边海域的环境很适合他们,再加上现在一些海钓客会投喂食物,因此才有了围捕和围钓的场面。
对于近年来捕捞的大黄鱼到底野不野,是不是真正野生的,浙江海洋大学科研专家曾对此做过基因测序,但测序的结果仅仅表明这一测序对象来源于那个族群,即是岱衢族还是闽粤东族。
鉴别大黄鱼野不野,你可以网上搜一艘或者请教老渔民或行业人士,一般是从外形上区别,比如体型、鳞片、鱼鳍等等,这次象山船老大捕捞的大黄鱼,有人就提出质疑可能是去年网箱里逃出来的。“看起来胖胖的,鱼鳍也不一样”,“你看它眼睛到腮的距离是有差异的,”报道发出后,有几位网友给记者留言。
不过,这一次陈员祥老师向记者透露了甄别野生大黄鱼的绝招,那就是看鱼胶(是鱼类用以调整下沉或上浮的器官,内有气体,也叫鱼鳔、鱼泡)。“野生大黄鱼的鱼胶又大又厚,养殖的则很薄。”陈员祥说,所以养殖的黄鱼到不了深水,一般网箱养殖在6米深,下到20到40米就了不得,因为鱼胶承受不了深水压力。
针对近期很多渔船和海钓艇齐聚大黄鱼越冬场“捞金”的现象,业内人士是既喜且忧的,喜的是大黄鱼资源有了复苏的迹象,忧的情况刚一好转就大肆捕捞,后果堪忧虑。小时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已有多名业内人士发出呼吁,在现代先进的捕捞技术下,高强度的“围捕”后果将更为严重,各方要联手动起来,放野生大黄鱼一条“生路”。
“同胞们,别赶尽杀绝,留点后路给后人吧!还记得舟山渔业怎么衰竭的?!”“手下留情吧,距离春节产卵也没多久了。”浙江海洋大学江丽华博士给记者留言道。
“在如今没有摸清大黄鱼家底的情况下,这种高强度捕捞真不可取,如果一拥而上,大黄鱼越冬场又将面临被‘一锅端’的危险。”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与生态研究室副主任蒋日进告诉小时记者,“我们正在想办法拿到此次象山船捕获的165海区的大黄鱼标本,通过实验进一步搞清来龙去脉,摸清资源恢复情况。”
“大黄鱼越冬场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从事了20多年大黄鱼育苗工作的徐万土表示,听到“一网957万”后,直言“毫无丰收的喜悦”,大黄鱼与其他鱼不同,要产卵至少3年生,2000多公斤大多是可以产卵的大黄鱼亲鱼,太可惜了!”
“当务之急,是尽快立法保护,要采取禁捕等相关措施保护好越冬期间的大黄鱼亲鱼。”徐万土建议,在资源保护上,还可以在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增殖放流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要加强整体研究,提升可持续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按照生态系统的理念设立大黄鱼越冬保护区。”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首席专家严小军表示,要结合大黄鱼生命周期长、性成熟期晚、破坏后恢复期长、越冬具有明显聚集性等特征,建议制定全周期整体性自然资源保护整体架构,将大黄鱼增殖放流新技术、“鱼巢构建”新方法、越冬场确定与可持续开发都纳入其中,进行综合系统研究。
而作为老渔业工作者的陈员祥则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了较高层次,现在研究的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该研究试行渔业制了,可建议在浙江先试行《配额捕捞》制度,因为我省现监管到位,水产市场相对集中,作业方式认同,渔获物主品季节性强,渔业民间组织基本覆盖!此制度可能比目前的“许可”制度,能保护资源持续性,减少渔业成本,提升渔类品质,做到”抲大放小”。
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