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提供的,不过是古代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姑妄听之,其实也是对一部历史纪录片最合适的态度。
《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凭借一系列文化综艺 " 杀疯了 "的河南卫视,成功打响了传统文化的招牌。然而,一档知识考古类节目,却似乎让河南卫视 " 翻了车 "。
这档节目是今年 5 月上线的《隐秘的细节》,节目不算出圈,在豆瓣上打分的只有 800多人。但节目至今仍有源源不断的长尾阅读,依然引发着不小的争议。其中一个关键点是,节目试图从史料和文物出发,证明纣王帝辛不仅不昏庸残暴,还是个难得的英明强干的君主,他的所有举措,都符合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他的失败,也并非是周武王多正义、多有谋,有很大原因是遭遇了" 亲人背叛 "。对于妲己,节目也认为是被 " 冤枉了三千多年 "。她只是一个偶然被提及的,毫无存在感和破坏性的女人,"严肃的考古学家甚至连证明她是否存在都不感兴趣 "。
↑节目截图
这些观点一出,恐怕确实会对不少人产生冲击,因为人们太熟悉 " 酒池肉林 "" 炮烙之刑 "" 红颜祸水 "之类的叙事了。加之《封神演义》《封神榜》等大众艺术的刻画,纣王、妲己的形象更是根深蒂固了。
但平心而论,节目的观点并不算新颖,其实学界对古史的怀疑早就有了,考古和文献领域的新发现,已经累积了相当多足以颠覆传统认知的证据。
且不说当代,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曾质疑纣王是否如此不堪:"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在他看来,纣王属于众恶所加,人们把最坏的事情都安在了他的头上。
当然,本文并非要探讨纣王、妲己的历史真相,而是人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一部历史纪录片所传达的 " 另类 "信息?
↑有人给出一星差评。
历史学者陈寅恪有一句著名的话:" 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所谓 " 了解之同情",其实是说,古代的历史现场是复杂的,视角上应 " 平视 ",心态上应 " 同情",进入历史本身的逻辑去理解,而不能用我们当代的上帝视角去俯瞰。
如果抱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对这部纪录片就不会如此紧张,反而会更加理解古代历史的 " 开放性"。商周之际,那可是连造纸术、印刷术都没出现的年代,这种历史现场,本身就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历史只有一个真相,但几千年后的我们,只能通过不同角度去无限接近这个真相,角度越多,真相被挖掘出的面相可能也就越丰富。
我们的历史研究这么多年也是不断进步的,文献爬梳和考古发现,其实都在不断改变传统的历史书写。比如三星堆的发现,就极大丰富了传统中原视角下的华夏历史。但学界的探索和大众的认知总是有落差的。通过一部既有学术性也有普适性的历史纪录片来展现历史研究,其实也是值得鼓励的破圈之举。
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并不乏历史教育,我们有着触手可得的历史知识,不用像古人那样还需要手抄心背。但观众更需要的,其实是一种 " 历史观" 教育,这种历史观,即客观、理性、审慎地承认古代历史的复杂,去理解学术逻辑是如何阐释历史的。
所以,对于这档纪录片节目,不必过度紧张,更不必用 " 翻车 "" 洗白 "之类的情绪化表达去定义它。纪录片提供的,也不过是古代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即便伟大如司马迁,他也只说 " 成一家之言"。只要纪录片的解读方式是实证的、逻辑的、符合学术规范的,那也不妨把它当作 " 一家之言"。姑妄听之,其实也是对一部历史纪录片最合适的态度。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王蜀周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