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上海,一场“抢救”正在黄浦区乔家路里弄中进行。与此同时,孤身守楼的阿婆终于能卸下沉重的担子,告别马桶和痰盂,准备和老街坊们一起迁入新居。
书隐楼所在的乔家路居民区,属于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时也纳入了二级以下成片旧里改造整体征收范围。
去年底,乔家路旧改动迁中,上海利用创新机制,厘清复杂的产权,将250多年历史的私宅书隐楼收归国有。这座极为珍贵的文物,已经摇摇欲坠,很难再撑过一两个汛期。
“1987年开始,我们一直在酝酿书隐楼的保护。这次终于通过旧改完成征收,实现了保护的先决条件。”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孔三说。
当前,上海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已进入攻坚阶段,在黄浦、虹口、杨浦、静安等旧改大区,大批旧里完成居民动迁和房屋征收,而这些旧里又与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高度重叠。当旧改吹响冲锋号,居民喜笑颜开乔迁新居之时,历史建筑和里弄风貌也在牵动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旧区改造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
书隐楼的故事是一次探索性的尝试: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保护历史风貌,确确实实可以走出一条两者兼顾的路径。
这条路径的背后,在书隐楼之外的更大范围内,上海的“两个坚持”清晰可见:通过旧改改善老百姓居住条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绝不犹豫懈怠;通过最严格的保护,守护历史底蕴、传承城市文脉,绝不放松忽视。
等不起的急难愁盼
今年1月下旬,再次来袭的疫情令全上海绷紧神经。
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福州路以南区域)被列为中风险地区,这个距离南京路步行街不过百余米的小区,是上海典型的二级以下旧里,有着成片近百年历史的破败老房。一边是繁华的高楼大厦,一边三四户人家合用一个厨房,上厕所要过马路去公共厕所。
当时防疫部门第一时间意识到,那里根本不具备居家隔离的条件。政府当机立断,将住在其中的1800多位居民,转运到外面的隔离宾馆进行集中隔离。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异地转移隔离。不少住在里面的老人八九十岁,行动不便,有的楼梯踏板窄得只能容下半个脚掌,许多人是被社区工作人员背下楼的。三天里,争分夺秒,上海各级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极为艰难地完成了全程闭环大转移。
疫情是突发事件,但1800多人的人均居住空间不过三四平方米,却是长期的困境。今年2月,防疫风险降级、居民回家后,昭通路居民区在内的福州路地块启动了旧改。目前,该区域二轮征询已达到生效比例。
改变这样的居住环境,不仅是城市公卫建设补上薄弱环节的需要,更是数十年来旧里居民最强烈的期盼。“破败的楼梯在外人看着是宝贝,但自己走上了才知道,根本走不稳。我能少下楼就少下楼。”“孩子们觉得这里环境太差,不愿意到家里来。”“拎了几十年马桶,真是拎够了。”……
“旧区改造事关千家万户,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今年4月,市委书记李强考察旧改工作进展,他沿着狭窄街巷,察看居民居住现状,认真倾听大家的心声。
这已是2019年至今,李强第四次来到黄浦区调研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一次次沿着老旧电线等“蜘蛛网”密布的狭窄小径,走进旧里深处,看到年代久远的破旧房屋、简单搭建的厨卫设施,以及像宝兴里居民区这样户均居住面积只有12.6平方米的逼仄昏暗的室内环境,听着居民群众迫切希望旧改的呼声期盼,每一次调研走访都增强了市领导对加快旧改、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紧迫感、责任感。市领导反复强调,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实实在在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
这两年,上海旧改工作加大力度推进,“人民城市”理念实实在在地融入到其中每个环节。不让市民群众“拎着马桶进入小康”成为相关区各级干部努力奋斗的目标。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方法也应运而生。比如,从大量基层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旧改群众工作十法”,充分尊重居民意愿,许多旧改地块的居民签约率短时间内达到99%以上。
而正当上海旧改全面提速时,有一件事却做得十分慎重。
以敬畏之心保护好历史文脉
在众多与风貌保护区重叠的旧改地块,居民已经全部动迁,但空荡荡的老房子、老弄堂仍长时间留在那里。
比如黄浦区的同福里,居民搬迁后,旧里已经闲置近10年。
“同福里靠近南京路,区位很好,多年来不少开发商向区里询问是否可以进行开发,但我们都没有同意。”黄浦区旧改办专职副主任朱佛海介绍,同福里留下来的石库门里弄,很有保护和活化的价值,因此没有想清楚怎么利用才是对历史最负责之前,不会随便进行任何开发。
在虹口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全部被纳入了昆明路以南地块旧改区域内。这片29公顷的区域比较完整保留了二战时期犹太难民避难上海时期的建筑风貌,在虹口区及整个上海市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下转◆2版(上接第1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说,最近几年,有多位犹太难民或其后裔来沪,都成功找到了他们家庭当年在舟山路、霍山路、长阳路一带的住所。
新一轮北外滩发展规划中,“新旧融合”的格局已经明确,东部提篮桥片区将保持“窄马路”“小街坊”的规划理念,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
目前,昆明路以南旧改项目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实施方案的研究也将启动,方案将广泛听取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在方案完成前,不会动一砖一瓦,将精心保护历史文脉,用心留存文化记忆。”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在虹口区的18号街坊,2018年就已完成居民动迁征收,如今这里正采取“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对地块内历史建筑群进行整体性保护。规划部门介绍,地块内有公益坊、颍川寄庐、扆虹园等12幢保留保护建筑,不仅完整保留了建筑、巷弄,维持里弄原有肌理和空间尺度,还留住石库门头上的旧砖、老瓦、汰石子门套上风吹雨淋造成的历史痕迹,甚至保留了门头上自然生长的小草。
黄浦江畔,杨浦滨江是上海近代工业发源地,一百年前,这里工厂林立、工人成群,到现在形成了独特风貌。杨树浦路以北的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在征收过程中,严格按照现有规定,对有保护要求的街坊和建筑进行保护。如今,由专业部门用无人机等手段定期巡查,确保房子状态平稳。
而黄浦区黄河路上的承兴里,则是另一种保护模式。
原来的石库门里弄老楼梯,窄得只容一个人通过,还不结实;很多居民想要的家电运不上来。改造后,楼梯宽敞结实。住在承兴里7号的万莉萍搬进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个双门电冰箱。“现在的楼梯,什么家具电器都能运上来啦!”
承兴里,处于上海历史风貌区内,都是建于上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的新旧里弄。保护性修缮后,石库门风貌与里弄肌理被保留保护下来,也消除了房屋原有的安全隐患。为了降低居住密度、改善居住质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老房,2018年这里启动了上海首个“抽户”改造:部分居民以解除租赁关系的方式搬离原址,为留下来的居民释放改造空间。原来使用手拎马桶与合用厨房的不成套住房,每家每户增加了3.5平方米的独用厨卫空间。经过三年时间,承兴里一期“留改”项目让250多户居民住上了修缮后的老房。
既“留房”也“留人”,其中一项项环节的筹措更为繁琐,一步步实施的难度更大。一方面,改善民生,回应期盼,是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城市更新、活化利用的慎重与严格,也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
旧改中,对于历史建筑和风貌保护的新一轮实践探索,上海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中。
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旧区改造方式由“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调整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
那一年,上海开展了中心城区历史建筑普查,明确提出730万平方米里弄建筑应当予以保护保留的目标。
近年来,上海开展旧区改造中,约涉及192.6万平方米(约26%)里弄建筑。列入旧区改造计划中的里弄建筑,按照“一个平方米不能少”的要求加强保护。其中约60.7万平方米将实施修缮保护;约131.9万平方米计划采用落架复建等方式予以保护,目前还在不断完善保护利用方案。此外,里弄建筑中还有约537.4万平方米(占比约74%)将通过修缮、改造、“留房留人”等多种方式进行更新。
“如今旧改提速攻坚,但保护的目标绝不松动。730万平方米里弄建筑一个平方米也不减少,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上海市住建委负责人表示。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纸面上是两个字的顺序调换,而在现实中面临着种种前所未有的困难,标准如何制定,资金如何平衡……一切都需要从实践开始探索,需要严谨慎重的研究。
2019年,上海市人大完成修法,新版《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正式通过。通过法律法规,上海将具有历史文化风貌价值的街坊、道路、河道等纳入保护范围,强化所有人和使用人的保护责任,强调保护对象的活化利用和生活宜居,努力把积淀城市记忆和加强人文关怀统一起来。
去年,上海市旧改办会同市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旧改范围内历史建筑分类保留保护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拆房、施工审批、过程监管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管理环节的具体要求,强化分类保留技术管控,确保历史建筑、各类文物建筑和风貌保护落实到位。相关技术要求已在黄浦、虹口等区开展试点,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将在全市推广应用。
顶层设计和操作指南初步形成后,接下来需要因地制宜,将“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落在每片旧改区域的每张规划图上。“旧改规划将充分发挥历史保护专家的专业技术优势。”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
今年3月18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座谈会。在认真倾听、记录与会专家就城市总体规划、历史风貌保护、旧区改造更新等提出的有针对性、建设性意见建议,与大家深入交流讨论后,他说:“上海在加快旧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的同时,要切实做好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利用的大文章。”
为统筹全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上海市政府设立了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同时,分别设立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专家委员会,强化每一幢历史建筑的甄别,确定保护更新方式和具体要求。每一地块经保护专家委员会论证后纳入法定保护规划,并在拆除、复建等阶段严格落实和执行相关保护要求。
把准解决难题的“指南针”
最近,在上海市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专家委员会的一次内部研讨中,多位旧改专家和历史保护专家认为,上海这几年实现如此之快的旧改进度极为不易,为满足市民民生改善期盼和保护历史风貌做了大量探索。
去年11月,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实践证明,“人民城市”理念,是解决城市更新发展问题最好的指引。有了这个“指南针”,瓶颈和困难不再雾里看花,机制创新不再束手束脚。改造和保护得兼,是可以寻求最优解的课题。
近年来,上海针对因风貌保护造成的旧改难点、堵点,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财政贴息、带保留保护方案土地出让、容积率转移、优化配建保障房和租赁房等支持政策,并安排200亿元风貌保护专项资金,对旧改中的保留保护起到了保障和助推作用。
去年,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成立,其出发点就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走出一条超大城市旧区改造和有机更新的新路子。
针对旧改中因历史建筑、各类文物建筑与风貌保护造成征收成本和出让价格倒挂,资金平衡困难的关键问题,城市更新中心探索“市区联手、政企合作”改造新模式,通过国企参与旧改,解决资金筹措难题,并提供资源地块用于资金平衡。
“乔家路地块是上海第一个启动的旧改新模式地块,由城市更新公司作为平台,引入资金和规划团队,全程参与旧改地块征收推进。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历史风貌保护。”上海城市更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私宅书隐楼原来不在乔家路旧改征收范围内,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单位未来的使用功能只能是公共性,产权也必须国有,因此上海灵活变通,抓住旧改征收契机,救下宝贵文物。
“我们花了一年半,通过亲戚找亲戚,查文献资料的办法,找齐了书隐楼分布在海内外的20多个产权人,投入巨大成本,才完成征收。”黄浦一征所征收总监、全国劳模张国樑表示。
“我们必须做好保护保留这篇大文章。”多次实地调研中,李强反复强调,旧改过程中,上海既要讲好每一栋建筑的历史故事,更要立足整体风貌保护,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坚持长远眼光,延续城市文脉,更好将城市文化、历史底蕴嵌入焕新后的城市空间。
6月17日,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特别对话会的外国使节来到杨浦滨江。在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地下一层,观看反映旧改的影片《杨浦滨江——昨天与今天》时,巴哈马驻华大使匡特边看边拿着本子记录数据。
“再杰出的建筑,如果住在里面的人不舒服,这就不能算改善他们的生活。这里年轻人可以散步,老年人可以锻炼,我从这里看到了环境友好型社区。”匡特发出由衷的感慨。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