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城抢救小店,上海购物打起“后街经济”的主意)
简介:上海街头小店整体的更新速度的确在加快。
现在的马路还好逛吗?上海两会开幕前夕,一篇题为《抢救上海小店》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1月27日早上8点,正在赶往两会会场途中的上海市商务委商贸处处长孔福安主动转发了这篇文章,并评论称,此文刷屏代表了社会的呼声,也表达了对政府的期待。
该文以最近上海黄金地段的威海路上一家特色小店“阿宝家”餐厅歇业为由头,提出上海街边实体小店经历了电商、房租和爆米花一样开业的商业中心的三波冲击后,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挑战。“2019年将是上海小店一个高海拔的分水岭。”
被好友戏称为“一个直男,居然每天都逛街”的孔福安,对于上海小店的话题既不陌生也不避讳。
他表示,在起草《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时,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次沟通,最后在三年行动计划里做了相关表述,即“支持保护海派文化特色小店,着力打造展现工匠精神、凸显前店后厂、融合本土生活场景的特色主题街道,支持举办‘世界逛马路日’等主题活动”。
在上海两会现场,孔福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希望通过对后街的改造,引进海派特色的小店,让它们在改造的后街里更好地保留下来。也就是把保护小店和特色商业街区的改造,以及后街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
孔福安还说,也有区级的商务部门提出,是否可以探索建立特色小店以及特色小店街区的保护清单。但各方都有各自的定义,因此怎么发布这类清单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在面临变革的分水岭上,如何帮助上海小店迎难而上、“越过山丘”?
要国际化更要人情味
孔福安所说的后街,更常见的说法是支马路——在繁华主街的背后,往往有着上海的宝藏:老字号点心店、特色小吃,值得回购的特色服装店,售卖精致物件的买手屋,有别于常规连锁店的咖啡店,也有慰藉夜归人心灵和胃的深夜食堂……“后街经济”,其实与国际化大都会并行不悖。
在纽约、伦敦、巴黎与东京等城市都有相似的区域,例如,东京银座繁华主街背后的以“丁目”命名的街巷。
“我家附近以前有家小店,熟了以后就算不买东西,随便看看聊个天,心情都好了。那家店主的女儿读高一,还帮我女儿补过几次课,就是远亲不如近邻的那种关系。”上海市民金泽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地标建筑多么雄伟壮观,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用俗话来说,就是“红尘俗世,饮食男女”。
他觉得,生活气息才是一座城市的精髓,而未必是那些“千人一面”的商业中心的潮店。
上海市民陈纬也认为,新零售需要新理念、新文化,也需要老的实体店。“城市更新需要路边小店的温馨记忆和光影,所谓世界级的商业城市,其实是由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
还有上海市民呼吁说,希望还魔都烟火气,街边的小店是城市生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海的生气就在弄堂里、在转角的街边。
“既要有大型购物中心,也必须要有鸡毛小店,那才是生活。”金泽清说。当然,涉及到安全隐患的违章建筑,必须要清理。只是在规划上,希望相关部门可以更多去基层现场走走,多听听民意。
既然如此,口碑和上座率双高的小店为什么消失了?一位上海市民的评论很中肯:“好多陪伴成长的小店逐渐消失了,好些有影响力的地标也消失了……有知识产权问题、有证照问题、有房租问题,也有管理部门的问题。不过这又是一个跨行业跨区域的协调难题,难度还是蛮大的。”
除了支持保护海派文化特色小店,《“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还明确提出,要培育特色鲜明的海派商业街区。发挥上海特色商业街联盟的积极作用,打响一批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海派特色商业街区。促进“后街经济”发展,推动核心商圈的配套后街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夜上海特色消费示范区建设,提升新天地、大同坊、吴江路、丰盛里等街区品质。鼓励发展针对细分目标人群的定制品牌、设计师品牌、集成品牌特色街区,支持打造“女人街”等特色街区。支持愚园路等商业历史风貌街区更新升级。支持朱家角尚都里、金山嘴渔村老街、枫泾古镇老街等发展特色小镇商业街区。
上述内容和“打造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商街”以及“建设多层次差异化区域商圈”一起,都涵盖在商业地标重塑专项行动中。
需要政府引导也要尊重市场
1月27日,上海市市长应勇在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8年上海“四大品牌”建设全面启动。制定实施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的若干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和43个专项行动,56家企业获得“上海品牌”认证。建设国际消费城市,新集聚品牌首店835家,国际零售商集聚度升至全球第二位。
应勇表示,2019年,上海要深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推进离境退税政策的升级扩围,促进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联动发展。同时充分把握消费需求是国内最终需求,多渠道扩大服务供给,提升产品质量,大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
在2018年4月,上海静安区政府发布了《南京西路后街经济战略规划》。其中,静安区政府详细规划了吴江路、铜仁路、愚园(东)路、陕西北路等南京西路周边约1.8平方公里的11条后街,发展成有人性化尺度也有不同街道特色的业态。
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黄浦区一直关注和支持特色精品小店的发展,因为这些小店对上海品牌和文化的塑造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当地政府也在努力打造黄浦的支马路,对有文化气息的小店给予保留和引导支持,让支马路更有人情味和特色,也让当地的居民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在孔福安转发前述文章之后,他的朋友圈迅速汇集了大量留言。呼吁保护实体小店的声音之外,也出现了更多角度的思考。其中一条就提出:“淘汰是市场经营的正常现象。开得久的店比如有些自持物业不见得出色,昙花一现的店曾为丰富的商业环境增添光彩也不遗憾。”
还有人评论称,台北街头创立于1949年的一家上海老字号味道真心一般,“这种在美食如林的大上海分分钟被碾轧,根本待不下去……救不救靠自己争取,而不应该是历史文化的绑架。”
在《“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中,上海市商务委专门提出了商业地标重塑专项行动,重点通过提升软硬件水平,重塑“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百年淮海路”形象。这两条路都位于黄浦区。
根据黄浦区副区长陈卓夫此前在相关发布会上的表述,黄浦区主要是淮海路、南京东路部分,将通过场景、品牌、文化、服务四个方面打造世界级商业街。“两街(淮海路、南京东路)加上豫园商圈,三年以来调整项目会达到21个,面积会达到78万平方米,社会企业的投资投入超过100亿元。”
杲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商业地标的重塑和大型商圈的发展的确给街边小店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在倒逼小店越来越具有特色和个性化。
至于租金成本高企带给小店的困扰,他觉得这应该更多地交给市场来决定。而直接关乎老百姓民生的菜市场和早餐工程,政府则鼓励菜场经营户对这些摊位给予降低租金的扶持,“如果有群众反映购物不方便了,我们还会适当增加这类布点”。
对于小型餐饮店的管理,杲云还提出,上海也在尝试通过社会自治的办法来灵活管理。
2017年7月实施的《上海市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就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餐饮业主,向所在地街镇申请临时备案。
《办法》明确,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确有群众需求;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和加工卫生等要求;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和加工卫生等要求、经营场所属于违法建筑或破墙开店“居改非”、存在油烟扰民等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不能办理临时备案。
关于小店的生存状态,杲云认为,近年来,小店整体的更新速度的确在加快。有些小店可能不再适应老百姓的需求,就被更多新的小店或新商业模式取代,这是一个动态且良性的循环。
在《“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中,政府明确了包括“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需求导向、民生为本”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
除了商业地标重塑专项行动,《“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还提出了老字号重振专项行动,计划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经营方式,挖掘品牌价值,加强老字号保护,促进培育一批老字号领军企业,形成老字号集团化、连锁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