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学科与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规律,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感染科与呼吸科、消化科等学科的协同发展,可以提高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感染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对感染亚专科及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探索。
近日,在第一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感染合作论坛暨首届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经历新冠疫情的三年对于感染病学科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未来,我们对感染病学科的重要性和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能力应对未来除了新冠以外的新的疫情挑战,我们要打造出一支平战结合的队伍,这支队伍能够应对感染病危急重症的救治需求,能够具备快速响应的研究能力,以证据回答疫情带来的实践挑战,能够具备公共卫生视野,和疾控体系紧密协作筑起应对疫情的防波堤。
“应对各类感染与传染性疾病的长期挑战与不确定的未来大疫情的挑战,是下一阶段感染学科面临的重大任务,这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张文宏说,未来,基于医院系统的病原体监测数据库、病例库和样本库,结合预测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疫情的早期防控和救治将得到有力的应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急需应对传染性疾病长期挑战
感染性疾病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无论是病因、诊断还是治疗,都需要国内外科研团队不断地探索。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闻大翔在上述会议上表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自成立以来,为上海及全国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出的积极贡献。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在协助上海市传染病临床诊治三级网络项目的实施中,优化了传染病医疗救治资源的全市布局,提高了各级各类医院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传染病的应对能力及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在大上海保卫战和“防重症、降病亡”的重症救治攻坚时刻发挥了合理分流、科学救治、挽救生命的重要作用,有效推进本市的传染病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国家医政医管司司长焦雅辉指出,对于感染病学科来说,不仅要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还要多角度、多维度夯实我国感染病防治能力。感染病领域的临床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是当前需着力完成的任务。
时隔三年,全球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世卫总干事谭德塞此前也表示,现在全球的情况比大流行期间的任何时候都要好得多,过去四周每周报告的死亡人数首次低于三年前第一次使用“大流行”(Pandemic)一词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已经消失,在进入常态化防疫阶段后,疫情仍会继续演变,病毒突变引发的地方性流行还会经常发生,未来其他新发传染病的再次流行也是我国必然会遭遇的公共卫生挑战。所以,提高预测预警及防控能力成为关键。
正如张文宏指出,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并不具备对于新发传染病第一时间的识别和鉴定,对疑难感染病诊治标本的运输方面也会存在一些困难。因此,需要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筑传染病防控网络,对于网络的建设提供便利,促进整个网络实施的可能性、实施的弹性。
在此之前,也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传染疾病防控的主战场之一,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能力面临诸多挑战。有临床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功能设置及流程缺乏。缺乏在核心的感染性疾病的专业力量的指导规范下,针对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新发传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分流,诊疗的机制和流程。需进步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和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
二是数据管理分析混乱。缺乏对感染性疾病的数据统一收集及管理分析,特别是对传染性疾病的病例,按照甲类,乙类新发等维度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分析。
三是专业培训和教育薄弱。需要加强基层医务人员感染性病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基层诊疗能力。需加强大众基本感染性疾病教育,形成系统的“公共健康意识”,养成基层就医习惯,从而发挥各级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哨点”作用。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以做到早预检和多点触发,建立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期诊断体系,提高预测预警及防控能力。”张文宏也说。
共筑传染病防控网络建设成趋势
感染性疾病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威胁,无论是全球还是我国,均面临传统和新发感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感染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立以及持续规范,系统地开展监测工作对于感染性疾病防控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艾静文教授指出,建立基于医院网络的感染性疾病病原实时监测体系能够成为疾控体系触发疫情警报的强有力补充,形成多点触发的良性机制。建立基于哨点医院的临床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是当前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
“如何发挥感染科的专业力量,在感染性疾病的最前沿建立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诊疗和管理,对于防控未来的新发传染性疾病至关重要,是国家应对突发疫情的防控基建,是疫情防控的必要设施。”艾静文认为,这也要求感染科作为感染性疾病诊治的核心专业力量,负责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的工作。同时,各医院都应肩负起公共卫生体系感染病防控的的前沿和哨点职责,对发热患者进行早期感染病诊断和排查,具有完成法定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筛查隔离、诊断、分流、治疗工作的能力。
临床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究竟该如何建议?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临床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的两大核心,是基于各成员医院的网络实验室高层架构的融合,以及感染学科领域临床科室的衔接,相融共进来实现大规模流行病的预警、新现病原微生物的早期鉴定、定向基础研究转化和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这四个目标。
具体而言,在疾病预警方面,建立重大疫信预警机制遵循“平疫结合”的原则,建立日常感染性疾病,已知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管理流程和应对机制;在临床研究方面,设立临床研究项目组,筛选、制定各类临床研究课题设立临床研究联络人,支持研究项目落地赋能新药新技术的研发;在诊治质控方面,设立感染性疾病规范化诊疗基地及站点建设,评定标准,招募20家“感染性疾病防控及诊疗示范基地”及200家“感染性疾病防控及诊疗站点”,组织“感染性疾病分级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团开展各级医疗机构巡讲,抽查及考评工作。
临床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的功能应该是三大块(临床科室、临床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网络),它应该能解决疾病预警的问题。再过20年,如果再有一个可能引起大流行传染病疾病的时候,靠这一网络应该能够更加快速地预警。
“此次发起网络实验室建设,旨在共同推动感染病领域的临床技术进步和学术科研提升,希望能专业互补、各尽其力,助力提升我国的传染病疫情应对水平。未来,基于医院系统的病原体监测数据库、病例库和样本库,结合预测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疫情的早期防控和救治将得到有力的应对。”张文宏强调。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