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载激光雷达行业,终于出现与顶流合资车企合作的首个案例。
2月6日,车载激光雷达供应商速腾聚创宣布,已经与丰田汽车旗下多款车型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合作方式则将围绕一汽丰田相关车型的前装定点展开,合作产品为速腾聚创核心激光雷达产品“RS-LiDAR-M”。
(资料图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速腾聚创处了解到,涉及合作车型将为丰田旗下的头部“畅销车型”,但因保密关系暂时未对外披露。
此前,头部激光雷达企业多与国产品牌和新势力车企合作广泛合作,但全球大部分畅销汽车品牌车型中未出现中国激光雷达身影。速腾聚创与丰田的合作,标志着中国内资车载激光雷达企业首次进入丰田供应体系。
首入丰田体系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丰田仍然是全球汽车的“销冠”。据官方披露信息,丰田体系2022年全年销售达到1050万辆,连续三年成为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的汽车品牌。
对于此次合作,速腾聚创方面也表示,“RS-LiDAR-M”,系列已获得丰田汽车等近20家车企50余款车型定点订单,预期订单量超过1000万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在去年末了解到,部分激光雷达厂商已经开始与外合资车企洽谈前装定点事宜,但并未及时官宣。
而在此之前,除禾赛、速腾聚创均与豪车品牌路特斯(Lotus)合作这一“孤例”外,国产激光雷达并未能与头部外资合资车企产生足够多的交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速腾聚创的合作也创造了一个“第一”。
资料显示,近年频繁采用车载激光雷达前装的企业,包括奔驰、奥迪、大众等高端传统品牌车型。如奔驰汽车旗下奔驰S级、奔驰EQS定点、包括奥迪A8、本田Legend均将主激光雷达定点放在法国法雷奥公司。
此外,宝马iX、大众ID.BUZZ和沃尔沃XC90分别搭载了Innoviz、Aeva和Luminar的雷达,而包括 Aeva 、 Luminar 和 Innoviz 均为近年通过快速借壳上市的美国公司。
资料显示,丰田汽车此前列入前装的车载激光雷达为丰田零部件特供方日本电装,其主要搭载于高端车型丰田雷克萨斯等。
日本电装脱胎于丰田零部件部门,并与丰田交叉持股,其为丰田部分车型供货三线束半固态激光雷达——当然,三线束激光雷达从产品层面上显然已经“过时”,但丰田似乎也并未采用法雷奥等偏强势的外资激光雷达供应商。
因此,丰田此次选择“舍近求远”,靠拢中国国内供应商,仍不失为是一个肯定。
对此,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速腾聚创之所以能部分替代电装向丰田供货,性价比优势可能是关键,而这仍然取决于国内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速腾与丰田合作落地,虽然标志着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已经打破合资车企的合作高墙,但考虑到合作主体一汽丰田主要于国内销售,仅小部分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中国激光雷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尚需时间证明。
出海提速
“国内的汽车供应链都是逐渐获得认可的,就像以前的锂电池一样。”一位激光雷达行业人士向记者表达道:“激光雷达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此前,车载激光雷达的定点“圈地”,仍然围绕纯国产车型以及新势力车型为主。
资料显示,头部激光雷达公司中,速腾聚创主要定点涵盖小鹏P9、上汽智已、广汽埃安、威马等车型、禾赛科技主要定点覆盖理想L8、L9,高合,集度等;受蔚来参股的图达通几乎包揽了蔚来的激光雷达车载前装定点。
不过,进入2023年后,激光雷达尝试“出海”的节奏正显著加快。
今年1月,2023年消费电子展CES在美国举办,速腾聚创在此期间发布首款全固态补盲激光雷达RS-Lidar-E1,禾赛方面纯固态激光雷达FT120也在CES展上实现海外首秀。
此后,1月17日,车载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在SEC官网上披露了其招股文件,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并瞄准公司全球知名度。市场传闻,禾赛科技计划募资1.5亿美元,估值可能达到30亿美元。
另一方面,虽然禾赛、速腾、图通达等激光雷达厂商在国内争夺不断,但除禾赛外,大部分企业并未明确向外透露上市意向。
记者近期也向速腾聚创方面了解公司上市意向,但并未获得明确答复。
虽然主机厂上市案例当前寥寥,但因前装定点数量快速增长趋势明确,内资供应链企业已经成为券商投研重点覆盖的领域。
研究机构YOLE预计,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310万,其中补盲类Flash全固态激光雷达占比19%。目前主流量产方案为1颗半固态+2或3颗补盲,若该方案快速定点推广,Flash激光雷达出货量增长或超出预期,并将带动产业链VCSEL、SPAD、光学系统等需求增长。
华安证券近日在研报中指出,补盲激光雷达若加速上车,Flash出货量有望超出预期。对于盲区信息典型需求如路口转向、超车、自动泊车、识别矮小物体等,目前前向测远主要使用半固态激光雷达,近距离环视感知方面,考虑到安全冗余、算法难度、综合成本,Flash激光雷达相较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半固态Lidar具有优势。建议关注炬光科技、长光华芯、奥比中光、腾景科技、天孚通信、永新光学等A股公司。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