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投资周期长且专业性要求高。因此,投资团队需要具备深厚的产业背景、支持研发能力、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以及良好的行业资源,能够在公司发展战略、人才招募、团队搭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引入、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企业及时有效的帮助,用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跟踪和陪伴企业。” 在不久前举行的麦肯锡与启明创投的尖峰对话中,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表示。
在经历了爆发式、跨越式发展之后,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梁颕宇认为,在2022年,受资本市场整体下行、集采和PD-1医保谈判降价超预期等因素影响,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及融资回归理性,企业估值加速去泡沫化,市场开始自我梳理、重新审视。
“企业家常用一句话来描述2022年,即要有穿越周期的决心。宏观环境有很多不确定性,医疗健康企业也遇到很多自身的发展瓶颈。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过去的5到10年,很多企业家和投资人已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代。”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王锦表示。
(资料图片)
梁颕宇认为,未来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尤其是硬科技驱动下的创投行业,一定会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并且向早期阶段延伸,对于已获得投资支持的生物医药企业,想在未来五年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继续加强化企业管理,加大研发投入及企业内生动能;同时也需具备全球化视野,构建全球化思维,通过全球化布局,成为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
形势如何变化
受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2021年有大量新投资机构涌入医疗健康行业,甚至众多传统上关注科技、消费、工业等领域的投资机构,也在医疗健康领域配置大量基金。
然而,随着巨量资本的涌入,梁颕宇坦言,在促使整个医疗健康赛道异常活跃、不少项目估值水涨船高的同时,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估值泡沫化现象。“2022年受到资本市场整体下行、集采以及PD-1医保谈判降价超预期等因素影响,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出现降温,企业估值加速去泡沫化,市场开始自我梳理、重新审视。”
“在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过去两年,很多通用型基金或者TMT基金,也希望在医疗健康领域进行投资,但现在这些基金都已退出。例如,开发一款新药可能需要8至10年时间,且企业需要有深厚行业背景经验的投资人进行帮助,但有些急于转型的基金并不具备该能力。在当前阶段,企业家更加希望获得专业医疗投资人的引导。” 梁颕宇分析称。
对此,梁颕宇认为,未来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尤其是硬科技驱动下的创投行业,一定会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并且向早期阶段延伸。
谈及2022年医疗健康行业的整体投资形势,梁颕宇表示,2022年是逐渐迈向整合期的一年,很多TMT基金在市场火热时进入,但目前已基本不再进行投资,其中也包括大型基金公司。“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可能难以继续融资,有些公司可能获得部分融资,但其原有研发药物生物后续发展机会可能有限,这包括药物性能不佳、数据不利或竞争过于激烈等原因。”
关于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梁颕宇介绍,当一家公司成为中国医疗健康细分领域的代表或领军者,获得融资时会较为容易,但如果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排行第四甚至更靠后,想要获得融资会比较困难。
“可以看到美国的医药生物科技指数XBI,半年多来也下跌了50%以上。由于新冠疫情等因素,很多人选择投资医疗,导致大部分在进行临床的公司,原本10亿多美元的估值,突然上升至50多亿甚至100多亿美元。然而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数据还没有体现,无法判断药物的疗效。” 梁颕宇指出。
对于当前投资形势,梁颕宇认为,从短期来看,在全球宏观经济变化下,受市场情绪影响,投资者会较为谨慎,且估值也会陆续产生较大变化。但从中长期来看,整体估值的调整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也是发掘优质企业的良好时机,而一些不具备真正创新能力的企业,也会在市场震荡过程中被淘汰或重新洗牌。“能够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继续以创新驱动,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稳健性也可以经受住压力测试。”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梁颕宇指出,在当前市场环境变化下,投资机构会通过更长时间来建立、甄别和辨识硬科技企业技术壁垒的专业能力,进行充分市场调查,回归价值投资的本源,而不再盲目追随热点。
“从宏观视角而言,伴随人口的老龄化、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支出以及中国医疗科技和研发能力的长足进展,我们相信中国的医药健康市场依然充满机会,而中国创新将在全球市场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梁颕宇表示。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已获得投资支持的生物医药企业,未来五年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CEO在管理战略上应如何提升?
梁颕宇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创新药企CEO应不断地强化企业管理,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内生动能。同时也需具备全球化视野,构建全球化思维,通过全球化布局,成为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
“创新驱动转型,是中国经济在新阶段实现可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医疗健康在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创新药企CEO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梁颕宇表示。
从微观层面而言,梁颕宇认为,在资本市场下行影响下,创新药企CEO应在经营模式、运营上博采众长,既要从以往实践中获得经验,也要开拓创新,找到更适合当今行业、企业发展的路径。同时,公司CEO更应当加强对企业预算的管理,通过降本增效来减轻现金流压力,关注产品开发的投入效率,对于持续需要资金投入的企业而言,需要有足够的现金储备,保证其正常的研发投入速度,以度过震荡期。
梁颕宇称早在一年半之前,就已提醒投资企业,比较困难的时期即将来临,企业需尽快获得融资,使公司至少在未来两三年、甚至三四年拥有良好的现金流。
此外,在研发管线方面,梁颕宇指出,很多公司的研发管线过长,需要从中挑选有价值的管线,再进行投入研发。而对于较早期或风险较大的研发管线,应建议公司先进行等待。“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未上市公司,投资人都会关注公司的进展,如果公司达到较好的里程碑,融资将比较容易。”
除研发管线外,面对今后几年的震荡期,处于调整期的企业还将面临哪些抉择和取舍,梁颕宇认为,首先,并非所有企业都需要建立生产基地。“在港股18A推出后,不少企业在融资后就去建立生产基地。但同时,这些企业的在研药物却未能投入资源向前推进,包括进行临床试验等。此外,最近也观察到,陆续有3-4家在港股18A刚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新药企业,所建厂房正在卖出。”
“所以我们一直都在提醒投资企业,不要花时间投入生产,而可以通过CDMO公司进行生产,价格也较为便宜。如果生产量较大时,可以再考虑是否建立自己的厂房。但仍需明确知晓,建立厂房是十分耗费精力和财力的一项投资。”梁颕宇指出。
此外,谈及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整体产业链,梁颕宇认为,相比半导体等领域面临的供应链安全问题,如何杜绝供应链过度依赖问题,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则较为幸运。“无论是自身的创新研发,还是通过me-better和me-too,对于大部分项目,中国医药企业都有自身能力进行生产研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