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肖扬
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管。近年来,涉及人身险行业的监管政策频出,充分表明了我国人身险市场正在进行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拼保费规模、外延式扩张的老路已经被行业摒弃。
从近年来持续发布的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可见,监管部门通过“负面清单”机制,对人身险产品在开发设计方面的乱象做出监管提示,规范产品开发管理工作,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市场反馈情况看,作为监管治理常规性动作,“负面清单”机制虽在短期内使部分产品销售受到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倒逼险企提升合规运营能力,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2023版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共列出了90项违规行为,相较2022年版,增加了8项新内容。新增内容涉及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减保规则、投资收益假设、定价附加费用率假设,养老年金产品、慈善赠药等。其中备受市场关注的增额终身寿险是保险公司这两年重点发力的产品,也是近年来被监管部门点名较多的产品。例如,个别公司的产品存在定价不足的风险、附加费用率假设偏低、投资收益率假设偏高等现象。为此,监管部门要求违规公司予以整顿,并进行全行业摸底排查,有助于行业减少此类违规行为,避免相关风险的聚集。
针对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感染风险、隔离风险,不少保险公司开发了“隔离险”产品,大肆宣传“隔离就赔”,既误导了消费者又扰乱了市场秩序。这种“蹭热点”的市场乱象并不鲜见,仍需要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产品开发、销售行为进行持续监测,坚决打击违规开发保险产品、炒停售保险产品、误导宣传等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通报,对涉及的公司依法采取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
银保监会最新公布的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保险业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4.7万亿元,同比增长4.58%。其中,人身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3.42万亿元,同比增长3.06%。过去一年,监管部门针对人身险行业发布多个重磅文件。比如,事关个险渠道转型的《关于进一步推动完善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规范人身险销售行为与信披行为的《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从数字上来看、从制度保障上来看,人身险行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积聚增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然需要高质量的保险服务。作为保险市场主体,险企应该更多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使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身险公司应当认真对照“负面清单”要求,增强法规认知。一方面,应当持续加强人身险产品设计的审核把关,及时发现产品设计、定价、精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及时变更、停售类似产品,切勿心存侥幸。另一方面,应当端正经营理念,依法依规开发产品。从保险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切实为消费者提供既可靠又安心的风险保障。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负面清单”还应持续加大扩容力度,进一步增强相关条款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对存在理解偏差、容易造成误导隐患的风险点提前识别、防患于未然。此外,可根据不同险企的业务模式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人身险产品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促进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大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保障。
随着我国疫情形势好转,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消费市场有望恢复向好,保险需求也将得到显著提升,2023年保险业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将愈发凸显。对于保险业而言,要继续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不断优化保险产品服务,丰富保险供给,有效发挥人身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功能作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