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审美红利走向知识红利
现在的博物馆依托的还是“审美红利”,体现在“建筑+文创+咖啡”的三板斧上。
(资料图片)
首先是特色的建筑设计,吸引大家参观打卡,然后是各种精美的文创产品增加经营,像“故宫文创朕知道了”“三星堆打麻将青铜小人”“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等都是火出圈的文创产品。
最后每座博物馆都会配置咖啡区,人气火爆的博物馆,光咖啡的流水也很可观。
但“审美”是容易疲劳的,咖啡也是同质化的,审美能吸引“打卡”,但二次和复购靠什么呢?
为什么博物馆也要用流量思维呢?博物馆流量再高也是免费的,所以,都得靠其他额外的经营收入,现阶段只能把精力都花在文创和咖啡上。
可惜这也是同质化竞争。
审美只能吸引一次打卡,但知识可以带来复购,博物馆不靠流量,可以靠服务和深度,线下参观体验举办各种知识营,线上还能让专业人员制作策划专业课程进行售卖,唤醒并满足市民的求知欲。
一座城市、一座博物馆,它不仅讲述城市的历史和过去,还是承载着市民好奇心、求知欲的“珍宝屋”。这些年,文博在宣传引导上做了很多功夫,很多明星综艺节目例如《国家宝藏》《考古大会》等,让我们普通人的求知欲被逐渐点燃,大众媒体让历史文博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和文博相比,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却远远不够,这让真正的求知者有点失望。
博物馆可以针对一些热点策划课程。比如,《人类简史》成为现象级畅销书后,很多人都对智人、同期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产生了兴趣,如果有自然博物馆推出线上专业讲座,讲讲人类起源、智人进阶,像我这样感兴趣的读者,肯定也大有人在,并乐意为之付费。
02
“好奇心消费”到来及悖论
这些年大家越来越为知识付费,为好奇心买单。
知识付费和别的消费不一样,有一点“丰俭由人”的意思。想要了解什么,你既可以买昂贵的VIP课程,也可以充会员办理年卡,或者买几本相关书籍,甚至免费也能获得。只是看个人的习惯和偏好。
知识就像一条轨道,只要上了迟早都会到达,只是有人喜欢高铁商务舱,有人是特快硬座,区别在于体验而不是知识本身。
有一段时间,我和同事都在学习新媒体,我买了一名创作博主的书,花了几十块钱;有人不习惯看书,直接花一千多元购买了该博主的网络课程。谁也说不上来谁学得更好,毕竟现实里没有太多考试。但我们多少都是有收获的,知识无处不在,只是形式已经变幻无穷了。
有人说知识付费,是来自于贩卖焦虑。也不尽然,此前我们的知识付费多是在为“专业知识”付费,比如理财投资知识、传播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这是出于焦虑,怀抱的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心态,增强个人技能。
但近些年,我也越来越为一些无用的知识买单,天文地理历史考古,对实际生活没有帮助,纯粹只为兴趣,为满足认知的好奇心。这是知识付费中的2.0阶段,称之为——“好奇心消费”。
知识付费1.0:技能型消费,学习各种知识、收听大V讲座,开拓信息面,以此增强个人技能 ;
知识付费2.0:好奇心消费,为学习而学习,为知识而知识,感兴趣就去了解,和技能关系不大。
在古希腊雅典,好奇心(curiositas)一词的意思是“为了探求知识而探求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不受任何功利驱使”。
在《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一书中,作者将好奇心区分为消遣型好奇和认知型好奇。前者是天性,娱乐八卦、新开的饭店、热门的旅行地都会成为消遣型好奇;但后者认知型好奇却需要磨砺——在最开始的消遣好奇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思考,对认知好奇的满足更加艰难,但也更有巨大收获。
不论是消遣好奇还是认知好奇,“好奇心消费”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这个时代的见证,就是我们的搜索引擎。
2020年,百度曾发表一篇推文《2020国民好奇心大揭秘》,2天内阅读超230万。文中以百度数据描绘70后、80后、90后、00后四代人好奇心的差异,“去油中年”“认怂中年”“真香青年”“云端狠人”等标签颇有代入感。
在百度,人们通过一次次主动的搜索表达着自己的好奇。“早恋的孩子怎么沟通”“如何应对催婚”,每一次提问都在讲述自己的境遇,描绘自己的生活,而这些问题将集合为“大数据”,最后汇聚成热点话题,像雪球风暴一样席卷网络。
和百度类似的,还有“知乎”。知乎曾经的Slogan是“你好奇的,知乎都有答案”。知乎作为问答社区,其本质也是挖掘开采好奇心。“好奇心”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问,不论问题多么脑洞大开,都会被一句“谢邀”稳稳地接住。
但网络搜索引擎是一柄双刃剑。百度知乎知道答案,但我们已经不会提问了。各种热搜代替了我们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大的困惑是答案太多,但问题太少。
搜索越来越局限在某个新事物、新名词、新热点、新八卦上,我们对新事物越来越有好奇心,然后通过搜索就自以为知晓一切,随后忙不迭地给事情打上标签、发表评论,甚至成为某些谣言的传播环节。
这种热搜热点,都是碎片化的好奇,它极大地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直到覆盖了我们真正的好奇心。
为什么我们的热点不能是一本书、一个文物、一块化石?
在当今的时代,注意力是每个普通人最可贵的资源。注意力就是生产力。好奇心决定了我们的注意力。而注意力又决定了我们是谁。它是可以选择的,在当下注意力的选择尤其重要,是把宝贵的好奇心注意力留给网络八卦谣言,还是放在探索求知、滋养兴趣爱好上?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