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周萃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起着关键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发展任务和目标。近期,人民银行主持召开部分金融机构座谈会,会议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要求,强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并带动贷款投放。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曾经是制约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过去十年,国家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宜业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目前,我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3%,农民安全饮水有保障,行政村通光纤、通4G的比例均超过98%。2018年,国家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2021年底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国4000多万户农村户厕得到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九成以上的自然村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各地因地制宜建立了5万多个不同类型的美丽宜居村庄。从易地扶贫搬迁到村村通公路,从农村喝上放心水到网络进村入户,广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实现根本性改善。
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哪里?农业农村部以及相关涉农文件已经多次明确要求,下一步,将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同时,打通仓储、冷链、物流配送从乡到村的最后一公里。另外还要健全长效管护运营机制,让老百姓真正用得上、长期受益。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这既离不开政府投融资的引导撬动,更离不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的全面广泛参与。今年以来,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融资,如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等等。总体来说,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应围绕下一阶段农村基础建设的重点,强化区域资金、资产、资源全要素整合,强化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施企业多主体协同,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撬动更多中长期信贷资金高效率、低成本流入农业农村。
路通网通产业才能兴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应积极支持水电路气讯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已全部通硬化路,但还有近一半的村内主干道没有硬化,通自然村(组)路仍是短板,地方普遍反映农村通村道路单行路居多、等级还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进村到户任务艰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创新符合监管要求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模式,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倾斜,推进“农村四好路”和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强化通村公路与村内道路连接。
农产品流通损耗大是农业发展的一大“痛点,”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下一阶段应大力支持农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农产品出村打通“最先一公里”。有关报告显示,我国果蔬和薯类产后损失率高达15%—25%,每年损失近2亿吨,我国产地仓储保鲜设施缺口约为2.3亿吨库容。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投入50亿元支持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金融信贷应与政府投资联动,形成投资合力,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建设,探索在产地田间形成“生产+仓储+保鲜+销售”模式,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除了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传统的基础设施条件外,也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数字产业扩展到农业领域,运用先进的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新基建”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智能化管理,将显著提升农产品品质,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投融资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因素。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应积极发挥“融资先导”作用,推动智慧农业、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股权投资、发行承销、融资租赁等多元化金融服务。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需要精准把握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的需求和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探索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融资模式。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